“這有何不可,人生來應當受教,超凡脫俗,老夫以為這世間之人有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
太酷了。
能認識到人的見識與環境有關、與性彆無關,這就太酷了。
更何況還認識到致一之理。
什麼叫致一之理?人一律平等,男女平等、貴賤平等。
這東西在二十一世紀人類都沒能達成共識。
酷到讓陳沐不自覺地想聊點彆的,甚至都有想說出自己看法的意思了:“我希望先生能在宗室大學擔任教授研究,而且我還打算在宗室大學招收移民子弟,男女皆有,還望先生到時能一視同仁。”
“不過唯獨有一點,宗室大學不教時政之事,也不清談修身之道,學子的脾性、道德,是海外漢文學堂與國內小學的工作。”
“宗室大學的宗院與外院,隻要求學子對國家忠誠,教授的是能讓他們安身立命的技能。”
陳沐的話讓李贄剛燃燒起的雄心壯誌,轉眼熄滅一半。
安身立命的技能,這實際上是李贄自認最為欠缺的技藝,若他有足夠安身立命的技能,難道還至於蹉跎半生餓死兒女,靠友人接濟過活?
“大明,需要有像先生這樣的人,研究人生的道理,普及人生而平等的致一之理。”
“先生的激進,陳某有所耳聞,當然在看法上,陳某以為君子和而不同,貴在求同存異,即使閣下與我看法不一,陳某也以為無妨。”
“在大勢上,諸如男女致一、人人致一的道理,目下執此觀念者甚少;但大勢上,隨生產力日益發達,這也是天下百姓所追求的必然方向。”
“在如此大勢之下,陳某以為先生靜心研究,多見多看多思多想,比同凡夫俗子為敵,抨擊時政掌權,對天下蒼生有利的多。”
李贄是個急性子,他已經急了,恨不得跳起來往陳沐頭上敲三下。
但他忍住了,因為聽到了一個不太能理解的詞,壓著氣道:“何為生產力!”
上鉤了!
“生產力,是天下萬物安身立命之本,是我們創造一切的能力。”
說著,‘哐當’一聲,陳沐腰間的手銃被他拍在桌上,道:“這是萬曆九年式北洋將官製式燧發手銃,年輕軍官都叫它萬九銃,也有人與長銃一樣,叫它天下太平。”
“全銃有二十九個零部件,天下諸衛軍器局俱可匠造,用工七十五者為佳。”
“但在北洋軍器局,萬九銃標準用工十五,一千工匠用十五日,可造一千五百支,精裝成本二兩三錢銀、簡裝成本五錢六分銀。”
“這是他們因生產法不同而造成的生產能力不同,而這些生產能力彙合一處,就是大明的生產力。”
“更高的生產力意味著同樣一件器物的成本更低,衣服與糧食更便宜,兵器鎧甲更多,百姓吃得更好、士兵更強健有力,國富民強,更能與彆國競爭,並最終更好地解決朝野所遇到的問題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