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的事歸效率,至少周思敬把無和有的問題解決了。
工部的匠人與吏員還是很聰明的,他們在道德經上發現電阻這個詞,並付出長時間來測驗,選取生活中能見到的一切物品來測量電阻。
陳沐對電學並不了解,所了解的一切已經籠統地寫由趙士楨附在道德經上,如果說道德經對蒸汽機有所了解並初步拿出切實可行的物件,那電力則一點沒有,陳沐能拿出的隻有概念。
他關於電學的知識已經全部還給老師,在那些他還記得的概念裡,有電阻、有正負極、有電堆,但這一切是怎麼來的,他跟明朝的工匠們在一個水平——他一度以為他們在一個水平。
而實際上,在工部接手電機製造與電報之後,他們早就不在一個水平了,匠人們比陳沐懂得多。
工部使用的電線,用的是廣東拉鐵線的技術來做銅線,銅絲外裹棉布,外層塗油上瀝青,最後外層合以竹片、皮膠等物,究竟選擇什麼還在由實驗。
他們同時實驗的項目太多,不過因人手眾多、錢糧充足,倒不顯雜亂,更何況陳沐專門給工部出著懸賞,凡做出點有用的成績,都能領到上百兩乃至上千兩的獎勵,乾勁十足。
就在前些時候,有個叫程大位的商賈,過去一直在江淮經商,做買賣被騙賠了本錢,推了一輛自己的丈量步車到工部,說自己心機巧妙,創造出這個來供官府丈量土地,說要領一千兩的賞銀。
在周思敬口中,丈量步車確實巧妙,龐大推車其中木箱外殼放置卷起的竹篾繩,塗著明油以放臟汙容易清洗,除外殼外有十字架、竹製的篾尺、鐵製的轉心、鑽腳和環等部件。
篾尺收放均從外套的匾眼中進出,鑽腳便於準確插入田地測量點,環便於提攜,讓丈量土地更加容易。
不過他遭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陳沐所製十步卷尺已流通軍中,因此工部對他丈量步車的性質定為改良,隻答應給他一百兩賞錢;後來一氣之下,程大位乾脆客居京城,編出三套珠算口訣與指法,又從工部領走六百兩才算作罷,順運河往南經商去了。
在電學上,陳沐確實幫不上忙,但蒸汽機可以。
比方說鍋爐燃燒時間長內存水垢。
“蒸餾,把水燒熱,蒸汽入管道,再遇冷凝回水,管道要乾淨。這種水再拿去燒熱,內裡留下的水垢就少了,多蒸幾次,越蒸越乾淨。”
社會在發展,很多後來的詞彙在明朝就已經有了,比方說蒸餾,意思也相同,形容蒸騰的過程,但沒有蒸餾水。
這個時代指代蒸餾過程的詞叫做蒸取,常用燒酒、精油等物的製取。
周思敬對蒸汽機有非凡的興趣,他驚喜地問道:“無根之水?”
陳沐想了想,確實差不多,他笑道:“對,無根之水是地下水蒸發升上天空,再遇冷重凝降回地麵,咱們蒸餾水也是這個意思,隻是以人力罷了。”
“陳公果然是蒸機大家,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