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張居正父親過世的消息傳開,短短數日之後,事情發展太快,以至於接近失控。
張居正處兩難之間,他可以不動聲色,但馮保是絕對坐不住的,緊隨其後的便是感覺要丟掉主心骨的李太後。
自然而然,待到張居正向朝廷上表去職回鄉守孝的時候,皇帝便下詔奪情,張居正幾次婉拒,最後便順水推舟地接受,誰都很難說清這究竟是君臣之間心照不宣的雙簧戲,還是半推半就之間的橫下心。
至少在陳沐看來,張居正起初想要回鄉守孝的決心還是很堅定的。
曆朝曆代,皆推崇以孝治天下,哪怕是張居正,也不敢開這個口,更何況他也是讀書人,對這些綱常禮法人之常情不能免俗。
倘若張居正生得早些,不守孝也沒關係,但就在幾十年前,《臨江仙》作者楊慎的父親曆仕四朝的首輔楊廷和也曾經曆奪情,任憑皇帝如何挽留,放下大權回鄉守孝三年,被引為楷模。
人們常常會拿張居正與楊廷和對比,因為那也是一位革除舊弊的改革家,而且得罪的仇家不比張居正少,當年甚至有人打算在楊廷和上朝的路上刺殺他。
皇帝為奪情下的第一道詔書,是:“準過七七,不隨朝。”
這道詔書,是讓他在北京府邸設靈堂,四十九天不必上朝。
緊跟著,在張居正上本推辭後,下了第二道詔書:“朕衝年垂拱仰成,頃刻離卿不得,安能遠待三年?”
其實遠在天津北洋的陳沐覺得,此時此刻,張居正回鄉守孝才是對他自己最好的選擇。
天下間,有藏匿良田的,被清丈田畝揪出來;有上下其手的,被一條鞭法製止了;有渾噩瀆職的,被考成法逼瘋了。
再加上明爭暗鬥爭權奪利,他得罪了太多人,還有誰能站在他身邊呢?
見風使舵人如果在利益交換中對他有益處,他也會用,但看不起。
神中年的看不起向來不是藏在背地裡說壞話,他會真的在明麵上看不起,這些人即使受過提拔也不會與他站在一起。
能剩下的,隻有那些足夠正直、為國的大臣。
偏偏這一次,這些傳統的讀書人都會反對奪情,這會使他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麵。
一直以來張居正很有政治才華,深諳鬥爭手段,可這一次與他從前的一切鬥爭都不同,備受非議的尷尬處境讓他不能像過去那樣采取措施,極為被動。
既不能進,亦不能退。
陳沐知道皇帝連下兩封詔書是在杜鬆回報的第八日,宮中將陳矩派來,說皇帝召他入宮,同時帶來小皇帝對張居正的第三道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