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開蒙(2 / 2)

開海 奪鹿侯 3771 字 2024-03-08

開蒙地點就在北洋軍學堂旁邊,工部一個新項目立即上馬,興建北洋小學堂,學期五年,除了傳統開蒙外還教授傳統數術與融合知識後的幾何以及一部分兵科、工科、醫科需要學習的常識。

原本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從小學習外語,不過這個建議陳沐沒準——相較而言他更樂於派人去歐羅巴教漢語。

費半天勁,到時候這幫小孩子學一堆用不著的言語多辛苦?

如此一來,北洋內部形成學習上的閉環,在小學堂開蒙、進學後升入醫科院、研究院、講武堂,對兵事有興趣的畢業後再入南北講武堂深造、醫學有興趣的直接留醫科院或太醫院、工科有興趣的入研究院,有心走仕途的再去鬆江講文院學習。

左右學生家長都是軍官,不論在哪學習、不論進學幾次,都有足夠的財力支撐。

上行下效,將來民間學院也會再一次受到啟迪而完善教育製度。

朝廷認同、推為定製不是開始,而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階段結束。

如今整個天下都知道,朝廷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固有的傳統教育需要再向上邁出一個台階來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

朝廷的需求也是一樣,過去一年四百來個進士就多得沒處使,現在一年四百多個進士根本不夠用,單單西南與南洋就要刮走近百名,更彆說西洋也開始向朝廷打報告了。

海龍至少要四歲再開蒙,第二個孩子也是如此,他們不用做小學堂開設立的小白鼠。

就南北講武堂、講文院、北洋軍府的經驗來說,新設立的小學堂就算準備再完善,前幾期也是有弊端的,等到海龍入學的時候,應該會相對完善一些。

除了家事,南北二洋軍府、南北二軍器局接下來幾年的任務指標也由陳沐下達。

諸如每年造多少條船艦、造多少支銃炮、造多少件甲胄、準備多少火藥,全部經由北洋軍府測算後分派各地,甚至精細到兩京一十三省軍兵武器換裝。

“依照去年產量,宣府軍器局每年產燧發銃八千杆,南洋衛軍器局每年產燧發銃兩萬八千杆,北洋軍器局每年產燧發銃四千杆,這個數字是留有餘量的,合計四萬杆燧發銃。”

“宣府與北洋軍器局產量還能進一步提升,我認為明年五萬、後年五萬六千杆燧發銃是可以做到的。”

南洋的燧發銃產量高並不是因為製造工藝,而是因為銃機、銃床、銃管等零件已經多數外包給佛山等地匠人,南洋主造製造工藝最難的一部分,餘下驗收零件組裝。

為保證質量,各爐戶依鐵冶村編號,零件在組裝成銃前經四道檢驗工序,這一點不論在宣府還是北洋,都沒有這麼嚴格的。

一杆南洋造銃拆開,銃管、銃機、銃床上都有驗收人的名字,而且還分彆製定了損壞年限。

產量最高的反而是質量最好的。

“從各地提一批換下來的火繩鳥銃,裝船一道運往亞墨利加,我有預感,等咱大明的艦隊到那邊,這東西就是硬通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