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革漕(1 / 2)

開海 奪鹿侯 3721 字 8個月前

萬曆六年,中原出了一件此時看上去不過尋常,對今後影響卻極為重要的事。

辦完父親喪事回返朝中的張居正返鄉來去一途挨儘了旁人戳脊梁骨痛罵不忠不孝貪戀權勢,回到京師又做出一個會遭受更多罵名的決策。

在北直隸、南直隸、山東、浙江四省設立官辦工匠學堂,由工部直接管轄,學科分織造的棉紡毛紡帆布、作穀的釀酒製曲榨油製鹽與製茶、日用的服裝百貨造紙印刷、匠器的工具製作與建材磚瓦,最後還有造船修船木煤火油等燃料學科。

工匠學堂在明朝已經不是新東西了,由熟悉分科教學的官員製定規則也不奇怪,唯獨張居正一條命令讓整個大運河風聲鶴唳。

四大官辦學堂不麵向天下吏民招生,這個時代任何國家的基本盤都是農業,尤其像明朝這樣的大國,一旦農戶都放下鋤頭做彆的,亡國有日。

三成學員準各地軍匠民匠入學,餘下七成隻準運河上的漕戶子弟進學。

四省官辦匠人學堂牛氣哄哄,一年四省合計招生三千二百學員,學製四年,官府隻給學堂場地,每名學員一年交學費白銀三兩,多交三兩才在學堂管吃。

住宿基本上也是學員自理了,學堂給地,但從學堂、食堂到宿舍,全部都是這些交了銀子來上學的學員自己出工出力,每個學堂先蓋起來的都是磚瓦窯和小棚屋。

所幸工部的心沒有太黑,磚土由各省布政司調撥,沒再讓學員花錢。

待遇如此之差,結果不言而喻,招生告示從北京印刷,順著運河發到每一個漕長手中,由漕長向漕戶宣讀,三個月後四省學堂哪個都沒招夠學員。

南直隸僅招到一百單八人,被人稱作梁山學堂,成了萬曆六年最大的笑話。

朝野隻有少之又少的人對張居正這一行為有所揣度——朝廷以海運代漕運的事,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真正的現實。

誰都知道海運的成本比漕運低得多,但一來漕運在數百年以來與商業、軍事相聯係,成為極大的產業,影響甚多;二來漕運從業人口超過十萬,再算上他們的家人足有百萬漕民指著這個活兒吃飯。

這是解決不了的問題,上百萬人的生計,這些人一沒土地二沒手藝,就算想去當兵都沒有軍隊收——這年頭從戚繼光、俞大猷始,募兵都講究個非良家子不用。

漕民大部分是城市人口,用戚氏的話說就是城裡人套路深。

沒了漕運,這些人會讓社會動蕩。

就算是陳沐的海運,都沒能觸動漕運分毫,他們海上運的不過是南洋的錢糧貨物罷了。

但現在這兩件事都不問題了,百萬漕民隻需十年,十年後下一代漕民大部分就會通過工匠學堂進入宣府、南直、北直、廣東的官辦大工廠,剩下的漕民也依然能滿足漕運所需。

至於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張居正不怕,張居正現在什麼都不怕——都他媽是豬狗不如的不肖之徒了,自己帶出的學生、同鄉都這麼罵自己,經營人脈有用嗎?

他還有什麼事不能做、還有什麼人不能得罪的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