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氣壓、水壓確實都有所了解,而且了解的年份極早。
在西漢,有部書叫《淮南鴻烈》,是道家書籍也稱《淮南子》,編撰這部書的主人是淮南王劉安,死於造漢武帝劉徹的反失敗自儘,他發明了豆腐。
他有許多門客,這部道家書籍便是他與門客的學問總結,除了豆腐,劉安還做過有關氣壓的實驗——銅甕雷鳴。
他把盛有沸水的銅甕密封,丟進井裡,甕內沸水冷卻,氣壓與水壓把銅甕擠破,銅甕破裂的巨大聲音從井中傳播,好似雷鳴。
在班固的《漢書》中則記載了另一個故事,關於王莽,有人取大鳥羽為兩翼,頭身皆著羽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墮。
先民淺嘗輒止的探索皆為實驗定型,卻沒有定量的分析與研究,因而不能讓實驗成為理論,更難以發展為實用學科。
但現在可以了,尤其在陳沐命令常勝召集到足夠多的工匠之後,他們想做任何東西,匠人們都能在一日之內將模型分毫不差地做出來。
一隻在中間高度有蓋子的木桶,蓋子兩段開口一大一小向上堆高,當裡麵灌注高過蓋子的水後,陳沐用和大開口一樣大小的方形木塊嚴絲合縫地塞進一端開口,另一邊的水自然會溢出,經過測量溢出水的重量,幾乎與木塊重量相同。
陳沐知道這個並不屬於科學的常識,現在它將這個道理告訴彆人,在趙士楨與鄒元標的手中,它成了科學。
實驗、測量、分析、總結,他們認為在密封狀態下,向水流一端施加多力,另一端便會傳導出相同的大小的力,引申下去則為密閉液體各處水壓相同。
在這個實驗中他們使用的力學單位為‘吉’,總結出的原理為‘衡’。
所謂‘衡’,出自《墨經》對杠杆的總結: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陳沐的注釋則是:省力費距離。
“我們可以做一台液壓機。”
陳沐指導徐渭用借助直尺等工具的白描手法畫出新的構圖交付軍器局,很快木質的零件便被做好,包括兩隻木質水缸,一個方形一個圓形,還有中間的方木管,一切閉合的位置都用多重榫卯結構加固並在外部以小鐵箍纏繞。
方形水缸大,是主要力缸,上麵灌水後頂起方形鐵塊;與方缸相連的圓缸則是傳導力的小缸,上半部分為一隻氣缸,內裡活塞隻能被氣向下頂開,但不能向上頂開。
活塞則隻吸氣不吐氣,最後是一根相對整體很長很粗的力臂,力臂尾端掛著一隻八兩秤砣,秤砣鑄造而成非常精致,正麵刻‘八兩’反麵銘‘一吉’。
趙士楨看向這東西的眼神充滿厭惡,最讓他羞恥的不是這隻有特彆含義的秤砣,而是連上麵銘刻筆跡都是他的,他的!
而且他發誓從沒專門寫過這四個字,第一次見到這種半斤秤砣時他異常憤怒,想知道雕工是從哪弄到自己的筆跡做的這些秤砣,在他一再……好吧其實沒有逼問,工匠很大方地就把來源告訴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