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當千萬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無不是激動雀躍,雖然大部分人都沒讀過書無法成為考生,但心中依然很開心。
雖然自己沒學問但卻可以努力的培養孩子,讓後輩們參與進去。
以前很多人即便是知道沒學問就沒出息,但也沒有讓自己的兒子去讀書。因為就算是真的有能力,但作為一個平民也很難有出頭之日,還不如老老實實的種地。
但現在不一樣了,科舉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天下父母誰不想兒孫們能夠出人頭地?
從前是沒有機會,而現在有了新的可能,就算是把自己給類似也要供孩子讀書,為其爭取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又是半年的時間過去了,這件事已經傳遍了大街小巷,成為了很多人茶前飯後的談資。
秦國為了一統六國殺了不少人,而這些死去的人之中,很可能就有著親人還活著。
這些活著的人自然會怨恨秦國之人,這也是目前最大的矛盾。
在很多六國百姓的眼中,秦軍就是隻知道殺戮的惡鬼,而秦王更是恐怖無比的存在。
讓他們的心中既畏懼有憎恨。
而當這個詔令下發了之後,很多人的想法產生了變化,雖然普通百姓沒有多少文化,但科舉所帶來的好處心中還是知道的。
千年以來,沒有那一位君王這樣為百姓著想過,願意給平民一個飛黃騰達的機會。
而現如今嬴政卻做到了。
這個自封為始皇帝的人,似乎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殘暴與可怕,或許他真的是一位不錯的君主。
與此同時很多讀書人也開始做起了準備,更加努力的學習,經常可以看到往來借書的人。
因為詔令之中已經講明了絕對會考秦律,所以凡事想要參加科舉的人都在非常用功的熟讀背誦律法,爭取一字不差。
除此之外,學子們還努力的練習秦篆,不僅要寫的準確還要優美。
日誦秦律,夜書秦篆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標準日常。
自從科舉之事流傳開來之後,便有著不知多少人欣喜若狂,摩拳擦掌,想要一展身手。
在這樣的氣氛之中,第一屆科舉,很快就來到了……
大秦貳年三月,春
科舉即將開始,首先要進行的是鄉試,每個鄉最多可以選出十人,然後這十人便可以去參加縣試。
在鄉試開始前的一個月,嬴政便下了一道命令,將考試所需要的紙張發放到了各個郡縣之中。
經過近一年的製造,如今所積攢下的秦紙已經超過了千萬張,足夠這次科舉的消耗了。
不過嬴政思考了以下,卻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參加鄉試的人自備竹簡答題,而若是能夠闖過第一關,那麼在接下來的縣試之中就可以使用免費發放的秦紙。
他之所以那麼做,就是想要提高秦紙的檔次,給人一種隻有優秀的人才能夠配得上這種紙張的感覺。
如此便可以在無形之中提高秦紙的價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樣就可以更好的引起注意,為秦紙正式進入市場做鋪墊。
除此之外,這種做法對於科舉本身也是有利的。
鄉試隻能自備竹簡,而縣試卻可以享受到不一樣的待遇,這樣一來就會在無形之中樹立起科舉測試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