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倍從陳錦那拿到了蘇長青杭州的電話,打過來興奮得不得了:“這兩個電影節幾乎同時開始,我一時興起就和朋友們兵分兩路全都試試了,沒想到一箭雙雕!”
她們一行去了八人,在歐洲待了差不多一個月,雖然隻有兩人是正經參評的,倒也能分兩隊。
沒有網絡、交流不暢的時代真好糊弄,反正老外相信這些人是參評的主創人員,或許也不在乎,畢竟出品方參展的也很多。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大獎雖然比不上戛納金棕櫚、柏林金熊,畢竟也是國際a類大獎,上次國內獲獎的電影還是五年前的《芙蓉鎮》。
陳錦說記者絡繹不絕,有的記者來了兩三次也采訪不到主創人員,都有點不高興了。
這些人得罪不起,蘇長青立刻回了北京。
雖然現在影片國外獲獎已經不是了不得的大事,可畢竟還是少,何況是連獲兩獎,新聞價值還是很足的,記者們也有交稿任務,大家得互相配合。
本來兩個國際電影節不太可能如此撞期,然而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去年這個國家分裂了,有的事就亂了套。
記得重生第二天給杜可可打電話,她說捷克斯洛伐克前幾天分裂了,現在算算差不多正好一年,蘇長青當時還開玩笑說不關他的事,看來這話說早了。
當時外交口打算拍部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前世今生的片子,杜可可讓蘇長青打電話給胡笳問問能不能幫忙,也因此與她搭上了線,並認識了許帆等人。
現在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大獎,也算冥冥中自有天意。
如果當時有機會拍了那個前世今生的片子,也很可能中獎,蘇長青擅長駕馭類似題材,完全可以為這個獎定做一部電影。
重生的人有這個優勢,知道他們當年在想什麼,之後又發生了什麼,預言式的作品很容易擊中評委和觀眾的軟處。
蘇長青回到北京立刻進入狀態,與投資方服裝企業協會合作開始宣傳。
協會忙著上報紡織總會和輕工部,申請嘉獎,哪怕一紙空文也行,之後在海報上可以冠名。
蘇長青則組織記者看片,沒看過影片他們也不好寫文章。
劉倍火速回國,蘇長青透露了她的航班,於是在機場搞了個記者歡迎會。
作為主演的胡笳和許帆當然不能拉下,所有活動都得全程陪同,參演的模特們也都參與,聲勢必須要有。
許帆當然非常高興,主演的作品出成績了,履曆上終於有了靚麗一筆。
胡笳卻不太積極,見到蘇長青仍耷拉著臉,然而這是演員的本分,是工作的一部分,拒絕出席反而會引起記者猜疑和關注。
走到哪閃光燈都閃個不停,蘇長青一直很冷靜,麵對記者也很淡然,好像獲獎是天經地義的事。
他心裡也的確很冷靜,《模特隊》是部小眾電影,未必能合目前觀眾口味,獲獎作品叫好不叫座的情況經常發生在六代導演身上。
觀眾的趣味很難捉摸,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係列不存在曲高和寡問題,兩岸三地上映票房依然撲街到哭不出來,沒想到兩年後突然翻紅,一躍成為喜劇經典,甚至衍生出不少哲學解讀。
為什麼會這樣?
沒人解釋得清,反正兩年內地球人不可能換了一波。
蘇長青也很清楚這個題材的片子不可能得到官方大力宣傳,記者會開幾場熱度就會消褪,影片必須趁熱打鐵送審排片,這是劉倍接下去的主要工作。
而蘇長青應付記者之餘抓緊時間對片子做了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周訊的戲,趁著公映捧一捧有前途的新人,戲份多了也就能在海報上占個地方了。
這也是業內常規操作,海外獲獎的版本和國內公映的很可能不太一樣,刪改了許多內容。
他也考慮過為了配合送審修改過於尖銳的片段,最終沒有這麼做。
淡化矛盾或許能討巧,但有違初衷對不起投資人,何況他已經憑經驗規避了許多地雷,這樣不涉政的片子過審不是大問題。
《模特隊》獲得雙獎,和劇組同仁一樣興奮的還有《公主的決斷》劇組。
胡笳在兩部片子裡主演,編導蘇長青是《公主的決斷》總策劃,有了雙獎加持,等於票房有了保證。
反正現在已經沒人擔心胡笳角色形象衝突了。
不過現實很快給他們兜頭一瓢冷水,當初天演從四維分出來時,蘇長青簽約《公主的決斷》策劃時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他在影片中不冠名。
那也就意味著《公主的決斷》對外不能拿蘇長青作為宣傳噱頭。
這簡直是看著煮熟的鴨子從眼前緩緩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