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荷花胡同16號,蘇長青感覺很舒服愜意。
韓國的票房不錯,韓國人比日本人更喜歡看電影,雖然最終成績可能比不上日本,但也差不了多少。
韓國的朋友告訴他,在所有入選作品中最具競爭力,極可能獲得今年的青龍大獎。
青龍大獎和國內的百花金雞一個檔次,並不是蘇長青的目標,有當然好,沒有也無所謂。
票房的大頭無疑在國內,情況好的話或許超過二者之和。
未來國內市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三十年後將成為第一大市場,無論未來發展戰略如何,老家都是根據地、重中之重。
回來後與高倉健通了電話,蘇長青把立意以及細節設想進一步說明了,談得很愉快。
高倉健憑借三十多年的演藝經驗提出一個問題:“提琴手的樂團解散,不得已帶著妻子回到老家生活,這樣的人物設定可能會比較單調。”
蘇長青明白他的意思,原版的男主很年輕,也就三十出頭,妻子是廣末涼子飾演的,年輕漂亮,很容易吸引觀眾。
廣末涼子三年後與高倉健合作,飾演他的女兒。
現在高倉健已經六十多歲,雖然長得像五十出頭,如果安排一個妻子至少也是四十多歲的女演員,那麼這個片子就顯得老氣橫秋,很難吸引年輕觀眾。
這部電影如果吸引不了年輕觀眾將徹底淪為小眾,即便衝著獲獎去的也變得意義有限。
另外劇中妻子不同意提琴手從事入殮師,有大量衝突對手戲,兩個中年人鬨彆扭顯然令人乏味,即便是高倉健也不行。
“或者把夫妻換成父女?”
高倉健也不同意:“年近五十失業的父親,女兒應該也有二十歲了,麵臨求學或者就業,帶著回到鄉下是不負責的。”
畢竟年紀大了,考慮問題角度不一樣。
“那就兩夫妻之外增加一個女兒角色,把主要故事集中發生在一個暑假期間,夫妻回到了鄉下老家生活,女兒大學放假回來小住,這樣人物也更豐富,情節和對話都比較容易展開。”
這樣的設定顯然更合理,原劇男主太年輕,三十出頭因為自己事業失敗就不顧從事平麵設計妻子的未來,回到偏僻的老家,顯得很自私,改成高倉健這樣年紀的更合適,但得增加一個女兒照顧低年齡層觀眾。
這部戲每換一個死者,就得換一大群演員,其實出場的人物很多,選角也很關鍵,高倉健的妻子和女兒更是重中之重。
最好的情況當然是開拍之前神野藝能社已收購完成,儘量多用自己的演員。
蘇長青這些天一直回憶重構劇情,把握氛圍也非常關鍵,拍得太沉重顯然不行。
影片的基調無疑是積極甚至輕鬆的,比如開場就是男主在大雪天去葬禮現場,在給一具美麗的女屍清理身體時卻意外發現多了個零件,與家屬溝通才得知這是個自我認同為女人的男人,燒炭自殺了,於是男主為她化了最後一個漂亮的女妝。
與家人的互動透著荒誕的喜劇氛圍,基本定調了整部戲,必須得處理好,不然一開頭就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