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映後蘇長青進去看了三十分鐘就離開了。
情懷這種東西基於記憶,大都經不起驗證,對蘇長青而言半小時的緬懷已經足夠。
而且就像柳雨菲說的:“愛惜偶像最好的方式是保持一顆包容的心,並保持距離。”
文人相輕,影人也一樣,蘇長青很欣賞王墨鏡的才華,但也僅僅是欣賞而已。
從文藝的角度看王墨鏡是成功的,他有一套強烈個人風格的敘事手法,乍一看非常吸引人。
而且他與北野武一樣非常擅長講自己的故事,這一點蘇長青有點羨慕。
記得王導寫過這樣一個經曆,十九歲他在香港九龍的一間牛仔褲店裡打暑期工時喜歡上一個女孩,就是他後來的妻子。
磨蹭了一個夏天,到了暑假的最後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向女孩要了電話號碼,當時女孩說:“我可以給你號碼,但隻告訴你前五位,最後一位你要自己試出來。”
王導沒有當天打電話,磨蹭了三天才終於開始試撥號碼,試到第四個就找到了。
這故事聽起來有股特彆的味道,但隻有最終成功的人才能這麼敘事,否則毫無魅力。
後來這段往事被王導稍加修改放到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旺角卡門》中,他讓張曼玉飾演的乖乖女對劉德華飾演的黑道表哥說:“我買了幾隻杯,我知道不用多久就全部都會打爛,所以我藏起了一隻,到有一天你需要這隻杯的時候,打個電話給我,我會告訴你藏在什麼地方。”
這麼一改就更有味道了,這是個真會講故事的人。
蘇長青就沒法這麼講故事,他永遠不會和彆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王導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拖延,都說王導拍電影沒有劇本、沒有分鏡表、沒有進度計劃,蘇長青不這麼看,同為創作者更加能理解他的做法。
現代電影早已是工業化產物,有些基本規則天才也得遵守,看似不合理的事未必真不合理。
王墨鏡編劇出身,搞過幾部賺錢的商業片,中規中矩水準並不高,真正放飛自我是從《阿飛正傳》開始。
有人說王導一輩子就拍了這部電影,其餘都可視為這片的續集。
當初他對投資者鄧光榮承諾拍一部保證賺錢的警匪槍戰片,因為《旺角卡門》賺了一千多萬,於是拿到了四千萬投資。
然後王導就開始改劇本了,後來許多參演明星的話聽起來匪夷所思:王導總是在改,每個人都不知道他想拍什麼、在拍什麼。
《阿飛正傳》開拍前梁朝偉約了王導說戲,一談就是兩個小時。
哥哥聽說後不甘落後也立刻約了談戲,麵談四個小時。
華仔一看兩位都見了,也一定要單獨約見導演,談六小時。
幸好張學友沒約,那不得八小時?
後來三位湊在一起聊天,發現雖然王導和他們都講了一遍故事,但每人聽到的版本不一樣。
即便導演再跟同一個人講一遍,又會和上次講的不太一樣。
至於實際拍攝起來,都是到了現場才知道當天的台詞。
如果王導最後徹底失敗了,無疑就是個騙子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