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改著改著就麵目全非了,已經不是當初承諾的商業片,完全變成王墨鏡風格的文藝片。
按照蘇長青理解,王導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要拍什麼,否則根本剪不出成片,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他這麼拍肯定是故意的。
王導當時沒有名氣沒有獲獎記錄,也知道自己想拍的東西很難賺錢,拉投資不容易,於是就雲山霧罩地折騰,不讓任何人明白他在乾什麼,隻要能拍攝到自己需要的素材就行。
最後的剪輯他也是不允許彆人插手的,一個人關起門來剪,最終剪出了自己真正需要的影片。
後來林青霞回憶拍攝《重慶森林》:當時整部戲導演就讓我在重慶大廈裡走過來再走過去,也不告訴我劇本,所以我其實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麼,一開始我以為自己演的是一個女明星,直到開槍那場戲,我才知道自己是一個女殺手!
至於拍攝《東邪西毒》,梁朝偉本來演的是東邪,剪出來後一看,導演把他剪成了盲武士。
鄧光榮投資《阿飛正傳》的四千萬最終隻收回零頭,急火攻心住院打點滴續命,而後公司倒閉。
《東邪西毒》投資更大,收回的錢更少。
不過王導憑這些片子聲名大震,拿了幾次香港金像台灣金馬。
一部獲獎影片對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公司還有意義嗎?
肯定沒意義,但對王導有意義。
其實這些獎項不過是港台電影界自娛自樂的獎項,局限於兩岸三地,規模、檔次還不如金雞百花。
王晶和王墨鏡是很好的朋友,他曾經說:“我和王家衛沒有本質的區彆,都是商人,隻是一個販俗,一個販雅。”
然而販雅也是可以賺錢的,比如北野武、賈樟柯甚至老謀子,虧錢可就算不上販雅了。
《阿飛正傳》雖然票房撲街,但是拿了不少港台的獎,於是明星間開始流傳,拍王導的戲可以獲獎。
王導拍戲也的確隻用一線明星,二線都不考慮,翻來覆去就香港那幾個人。
香港電影投資邏輯是倒推的,隻要請到了大牌明星,總能找到願意投錢的,至於題材什麼的這些人不太懂也不太關心。
在蘇長青看來,王導雖然害羞內向,但無疑是個聰明人,他充分利用了他人的功利心理,膽子也大得出奇。
籌備這部參展的《春光乍泄》時,王導很早就確定讓哥哥和梁朝偉出演,但仍記得梁朝偉曾發誓不拍同性戀題材。
為了說服他,王導拿出一個假大綱,角色正是梁朝偉喜歡的那種類型,演一個偵探。
這麼看王導是還拿得出劇本大綱的。
於是梁朝偉就被勾到了阿根廷,王導隨即沒收了他的護照,不拍完彆回香港。
這肯定不是說服,是否算佳話得看這次有沒有獲獎。
《春光乍泄》將成為王墨鏡導演生涯的頂點,而後雖然仍拍了類似風格的片子,但再無超越,再之後就和鞏小姐一樣成為電影節的評委甚至評委主席,甚至北京上海電影節上都有他評委的身影。
在蘇長青看來,王晶和王墨鏡是香港導演中的兩個極端,一個隻在乎票房不在乎口碑,另一個求名不求利,都是他該引以為戒的。
下午三點《入殮師》進入展映,按照慣例主創人員應該到場,中午的時候主辦方通知蘇長青,伊莎貝爾·阿佳妮將參加首場放映。
這令蘇長青很振奮,也很意外,伊莎貝爾·阿佳妮是這屆戛納電影節的評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