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戛納的紅毯(1 / 2)

重生光影年代 大秦兵 4398 字 10個月前

戛納的紅毯安排比柏林彆致。

柏林的紅毯是頒獎大廳前的一長條,足有七八十米,即便是專業演員帶著表情從頭慢慢走到尾都是個挑戰,好像在拍一個幾分鐘不間斷的長鏡頭。

而戛納的安排更溫情,影節宮有很高一段台階,前麵的廣場並不大,停車後走幾步就進入記者的攝影圈,更像是參加一個聚會。

拍照完了就上台階,然後再回身拍照,紅毯環節就基本結束了。

這對表演欲旺盛的人來說可能有點不過癮,但對大多數非演藝影人來說就比較體貼。

另外大家都集中在台階附近,也能安排記者提問,多了些溝通。

今年恰逢第五十屆戛納電影節,整數年在哪都更受重視,媒體報道明顯高於往年,而且還為此特彆設立了一個五十年紀念獎,算是驚喜彩蛋。

在戛納電影節期間受到的關注還是比較多的,通常與今村昌平的以及伊朗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放在一起討論,是今年獲獎的三大熱門。

彆小瞧娛記的嗅覺和鑒賞力,他們往往能猜個**不離十。

比如美國的金球獎,舉辦方就是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由96位記者在奧斯卡頒獎前幾天投票產生,往往被視為奧斯卡的風向標。

影視圈的頂層生存邏輯就是製作、獲獎、媒體造勢並最終獲取票房,中層生存邏輯缺失獲獎環節,而底層再少了媒體造勢,所以媒體是成功者的好夥伴。

這屆戛納電影節的媒體寵兒是阿佳妮,她從神秘的隱居狀態走出來,受到報紙電視全方位的追逐,所以首播出現在現場,連帶著這部電影也被更頻繁地提及。

評委們出現在提名影片的首播現場,人員安排是隨機的,但評委主席阿佳妮出席首播還是被一些不負責任博眼球的小報故意解讀為獲獎暗示,實際上類似的戲碼每年都會發生,但今年受到更高關注。

偶像的示範以及媒體的片麵宣傳對來到戛納現場的超級影迷們影響很大,即便明知是胡扯也湊熱鬨,於是整個展映期間場場爆滿。

歐美電影雖然也來了幾部佳作,但在這屆戛納集體失色,以至於媒體早早就斷言今年是亞洲之年,再加上半世紀五十屆,似乎彆具意義。

各路媒體除了對金棕櫚大獎花落誰家有諸多預測外,導演、編劇、男女影帝等熱門獎項的討論也比較多。

最佳導演熱門人選也都來自亞洲:蘇長青、李安、王家衛以及伊朗的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蘇長青不是太了解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伊朗的電影拍得不錯,但與主流世界太脫鉤了,影響力很有限。

王家衛構圖和色彩都很有一套,與老謀子異曲同工,但格局小太多了,是一個城市培養出來的天才型導演。

李安是一個省培養出來的人才,級彆和胸襟更高寬些,兩人這次帶來的都是性題材的片子,一個同性戀,一個交換伴侶。

其實多翻翻三大電影節的獲獎作品名單就會發現,獲獎是有路徑密碼的,能力足夠就能破解。

比如三年後戛納電影節開了一個酷兒棕櫚獎,專門頒給戛納電影節所有單元展出的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人等等LGBT相關主題影片,而且由另外一個獨立的評審團評選並頒獎。

所以拍攝這類題材電影在戛納可以獲得雙倍甚至數倍的獲獎機率。

後來這種趨勢漸漸蔓延到大多數A類影展,令某一類導演如魚得水。

媒體猜測導演獎會頒給李安或者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而不是王家衛。

蘇長青倒也能理解,李安的水平的確更高,拍出來片子藝術性、商業性兼顧,輕易不坑投資人,口碑要好得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