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量的影迷圍在專用碼頭附近,等著迎接一**明星到來。
張導帶領一行人的船靠碼頭上岸,岸邊就有人喊了起來:“a,a!”
能特地跑來參加電影節的,通常是比較內行的鐵杆影迷,有人認出他們是中國的,卻叫不出名字,於是高喊A。
這個就足以令張導等人振奮,九七年還不比二十年後,這時候大家的滿足閾值較低,還處於走出國門即是光榮的階段。
二十年後從羅馬到威尼斯幾乎被中國遊客占領,以至於中國警察出現在意大利街頭,聯合執法以確保中國公民安全。
然而這一切在眼下都是難以想象的,有個喊一聲中國就讓大家高興了。
阿佳妮戴著墨鏡,又和中國團隊在一起,居然沒有被認出來。
這裡是意大利,阿佳妮也是個外國影星,一切都是相互的,她沒有深耕這個市場,受關注程度顯然不如在法國和德國。
碼頭也有記者守候,一行人僅短暫停留,拍照後即走,將位置讓給後來者。
張導的工作人員早就上島了,引導大家前往首映禮舉辦地。
麗都島很小,還沒有中國廈門的鼓浪嶼大,任何兩點步行都要不了多久。
雖然設置了專用的通道,但封路並不嚴格,一路上還是碰到不是遊客和影迷,阿佳妮還是被認了出來,於是許多人熱情地打招呼,但很自覺,並不圍觀堵截。
威尼斯電影節和戛納、柏林都不太一樣,參展影片隻有四、五分之一,普通民眾並不需要辦理特彆的通行證就參與絕大多數環節的活動,氣氛要自由輕鬆許多,可能喝杯咖啡就能遇到國際著名影人,不像其他地方相對隔離,民眾也沒有那麼大驚小怪。
比較特彆的是中國影人在整個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紀的頭幾年在威尼斯大放異彩,一方麵是以張導為首的藝術家將好作品送來了,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些年的電影節藝術總監馬可·穆勒曾經留學中國,流露出明顯的偏愛。
這不能說是作弊,而是相對更加扶持,比如提名的機率會高一些。
基本就在這期間,威尼斯電影節共授予華語電影七次最高獎,柏林5五次,戛納給了兩次,可以說是三大電影節中最偏愛華語電影的一個。
曆史上獲得兩座金獅獎的導演僅有四位,張導憑《一個都不能少》成為第三關,,而後李安以《色不戒》成為第四個。
九四年不滿十八歲的演員夏雨主演薑導《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威尼斯最佳男主,至今仍是該電影節曆史上最年輕的影帝,鞏琍、凱哥、薑導、趙微等都曾擔任評委會主席或委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追求絕對平等是不現實的,電影節也是如此。
彆看薑導今天為張導兩肋插刀,十年後卻徹底掰了。
他因為《鬼子來了》被禁止從事導演工作五年,零七年複出拍了《太陽照常升起》,衝擊那年的威尼斯金獅。
而那年正好張導是威尼斯的評委主席。
這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出發前薑導信心滿滿地說:“謀事在我,成事在謀!”
結果那年張導把金獅給了李安的《色不戒》,雖然肥水也沒全流外人田,卻把薑導氣瘋了。
不過現在大家還是好兄弟,一夥人很快來到沙灘邊的一個台子上。
張導是威尼斯電影節常客,各方麵都很有經驗,首映儀式並沒有放在電影院裡,而是在海邊。
反正主要環節就是拍照宣傳,將信息發出去,在哪都一樣,放在海邊更有自由的氛圍,畫麵也漂亮得多。
不過因正因為參展的影片少,官方才允許這麼做,戛納和柏林對宣傳都有嚴格限製。
這無疑是個高招,大量影迷和媒體被吸引過來,圍個裡三層外三層。
尤其是阿佳妮被認出來後現場氣氛更加熱烈,歡呼聲不斷,有點搶了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