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人格都升華了(2 / 2)

重生光影年代 大秦兵 4064 字 10個月前

可萬一風突然停了呢?

那恐怕就把豬摔死了。

蘇長青不是豬,曾經見識過種種可能性,當然明白必須把事情整踏實了,如果最終真可能成一陣風,那就當今天異想天開說胡話了。

從電話裡韓廠長的語氣可以聽出來,他對這事感興趣。

電影節的職能與他的業務有許多重疊,但也有更多延伸,這是一件能拓展權力以及影響力的事,何樂而不為?

從八十年代開始,上海的老電影藝術家謝晉、白楊、秦怡等紛紛倡議要在中國舉辦國際電影節。

這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建議,九三年上海真就辦起來了。

上麵倒也沒有厚此薄彼,很注意平衡,同一年也批準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一度也挺熱鬨。

如今六年過去了,上海電影節已經成為國際A類電影節,越辦越好,而大學生電影節成了京圈電影人的派對。

隻能說兩地電影人的行事風格真的有巨大差異。

現在蘇長青想另起爐灶在大學生電影節之外再搞一個,談何容易。

不過韓廠長也說了,有他這樣的世界級導演出麵倡議,也不是不可能。

中國世界級導演不止一個,如果真弄個倡議書,能否像上海籍藝術家那樣,請張導、凱哥、薑導甚至賈導等人聯署呢?

蘇長青對此不抱期望,從未來發展的尿性看,張導、凱哥和薑導不會感興趣,倒是賈導最有可能讚同,可他現在還算是個新人,沒什麼發言權。

說起北野武目前一直在扶持培養的賈章柯導演,是蘇長青的北影師弟,他對這人還是挺欣賞的,的確胸懷大誌。

十八年後賈導倡導,一些國際知名電影人諸如李安、馬克·穆勒積極響應,經批準很快就創辦了平遙電影展。

賈導是山西人,與當地旅遊業深度合作造福桑梓,平遙電影展一出手就每年一屆,搞得風生水起熱熱鬨鬨。

電影展雖然是展映但內容和電影節差不多,兩三年下來知名度就超過了長春電影節。

搞電影節憑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很難,國際支持是很重要的,李安就不用說了,大力支持的馬克·穆勒身份更特殊,長年執掌威尼斯電影節,擔任組委會主席,賈導把他拉來作藝術顧問,當然也是為了兩個電影節合作。

走到哪私人關係都很重要,馬克·穆勒曾經長期生活在中國,與許多電影人關係密切,連老婆的中文名都是謝晉起的,這也是中國電影紮堆威尼斯的一大原因。

蘇長青認為平遙電影節有許多可借鑒之處,比起早期成立的那些電影節,或許更適合未來國內市場。

電影展采取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模式,由平遙電影展有限公司具體運作,主要展映中國和非西方及發展中國家電影,目標比較小,也比較現實。

蘇長青尤其對他們的組織形式感興趣,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一個第三方經營性質機構,和東京電影節也比較類似。

不過在北京做事彆叫特彆,還得和韓廠長好好商量。

另外也可以找東方寧華聊聊這事,大家錢賺了那麼多,該談談理想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