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章 神醫——張仲景(2 / 2)

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並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侯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

“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了基礎。

張仲景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

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儘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

《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儘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東漢末期多舉世家子弟,仲景承襲家門,在靈帝時,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

在建安年間,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

也許有人不知道長沙太守是什麼身份,這麼說就明白了。

張仲景在當時的身份,和現在“湖南省”的省長一個級彆。

知道官職有多高了吧。

所以扶蘇才說,張仲景是一個文臣。

治理著一片地方。

就是因為張仲景的身份實在太高了。

當即使如此,張仲景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高傲,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