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章 坐堂醫生 《傷寒雜病論》(2 / 2)

張仲景對這些人非常氣憤,痛加斥責,他決心要控製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

從此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並於建安十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是一個當時主流社會的異類,在張仲景寫的《傷寒論》的序中,可以看到他那字裡行間顯現出憤世嫉俗的悲歎。他撰寫了《傷寒雜病論》,被後世一致奉為經典著作。但在當時可能是名聲不彰,因此正史中沒有他的地位。

張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時候,參照了《湯液經法》等等前經方典籍。

《傷寒論原序》有“撰用”二字,不過,經研究,“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二十三個字為王叔和加入。

進一步證實了《傷寒論》主要內容來自《湯液經法》。

張仲景也在陰陽學說的背景下移植和整理了方證辨證診治方法。

張仲景將蠻荒年代野性思維的結晶與當時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陰陽學說結合在一起。同時,他清醒地意識到方證辨證,這種另類思維的珍貴性。所以在整理過程中儘量保存了《湯液經法》中方證的原貌。

《傷寒雜病論》係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與世長辭。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說:“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張仲景引用孔子語錄,在於說明自己不是天才,隻能靠刻苦努力學習來獲得知識。

他特彆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紮紮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為後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著述風格樸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後世中醫著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