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6章 謀聖張良 《太公兵法》(2 / 2)

張良也不例外,想揮拳揍他。

但他已久曆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隻見那老翁走出裡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

並約張良五日後的淩晨再到橋頭相會。

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

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

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必須在等五日。

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

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穀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揚長而去。

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著,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湧。

矢誌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隻好率眾往投景駒,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

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采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

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