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官職是最為繁瑣的,有本官、差遣、館職等等,有些是實職,有些是虛職。
由於文官居多,稱呼起來,多以館職來稱呼。
怎麼說呢,就好像後世的博士,即便任了其他職務,一般也稱呼他為某某博士一樣。
包拯就被稱為包侍製,因為他曾為天章閣侍製。
至於包龍圖,則是後世明清的稱呼,還不太準確,算是尊稱。
因為包拯不是龍圖閣大學士,是直學士,不能稱為龍圖。
這些都很有講究。
包拯今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在這個年代算是高壽。
即便如此,當他死去的消息傳出,整個京城也籠罩在一片悲色中。
最明顯的一點,大街上戴花的人,沒了。
大宋有一時尚,簪花。
到了春天,大街小巷中的行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發鬢或帽子上,插上一朵花。
11版的《水滸傳》裡,杜淳飾演的西門慶頭上就插著一枝花,算是還原。
花開爭豔,招搖過市,那場麵初見滑稽,再見還是滑稽。
好在僅僅是時尚,不是必須,黃尚自然不戴。
而現在,百姓卻是自發摘花,相送包拯。
包拯曾權知開封府,注意,不是電視劇裡的開封府尹。
開封府尹是開封府的最高職位,不常設,根據規定,隻有親王才有資格擔任。
非親王負責開封府的,最高職位就是權知開封府,權是暫時、代理的意思。
雖是暫代,包拯嚴於律己,鐵麵無私,聞其上任,京城百姓人人喜樂,安居無憂。
如今這位死了,當真忍不住悲切。
不僅是摘下花,許多坊市瓦市還自發罷市,前往憑吊。
有的百姓甚至賣掉衣物去參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聲,超過了車水馬龍的聲音。
黃尚彙入人流當中,也不禁感歎。
麵目棱棱,剛氣烈烈,垂譽千載,稱頌不衰。
這就是包拯。
不過包拯去世,他臉上固然悲切,心中卻沒什麼波動。
畢竟素未謀麵,隻是曆史名人。
至於兒時電視劇裡的包黑炭形象,相差太遠,還是不要毀童年。
但黃尚依舊第一時間出來。
不是走形式,而是靈機一動,覺得這是一個鎖定輪回者的機會。
換位思考,如果他是輪回者,進入世界後,聽說包拯病死了,會不會去看一看?
當然,這有個要求——
輪回者初入地點,要是東京開封府。
這個世界是【天龍八部】,劇情著眼於江湖。
而開封府,恰恰是江湖勢力最薄弱的地方。
所幸現在是劇情之前。
早在傳送平台時,黃尚就發現了,每個諸天世界,大致都分為三個進入時間點。
劇情之前,劇情進行中和劇情結束後。
三個階段,分彆有三批輪回者進入。
毫無疑問,劇情之前是最有利的。
輪回者最大的優勢是先知先覺,許多機緣都能搶先一步獲得,同時也容易布局,攻克想要契約的劇情人物。
而劇情進行中,也能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通過改變劇情,來撈取利益。
至於劇情結束後,那就隻能撿漏了。
好在主神殿也有規定,許多傳承前人得了,不準直接帶走,要留給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