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謝拾習四書時,讀的就並非隻有原文的四書,而是有先賢注解的四書,其注解中不止有義理,還有生僻字的反切注音。
何謂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如“拾”之一字,《說文》注音“是執切”,取“是”之聲(sh),“執”之韻(i)。
這種注音方式,對於初初啟蒙的蒙童而言,無疑頗為複雜。試想若“是”與“執”蒙童依舊不識,莫非還要繼續反切下去?
故而謝拾以為反切法繁瑣。
小蕙仙這種聰明的學生也就罷了,如謝竹這等天資不足的,用反切法教她識字,入門的門檻未免有些高——謝拾既提升不了她的天資,便琢磨著可否將門檻降低些?
此時便是用到學海的時候了。
謝拾毫不吝惜積分,從學海中收集到一堆涉及古今語言文字音韻演變的書籍——此前並不曾特意了解語言文字學的謝拾啃完這一堆書籍,果然便有了思路。
反切法學習起來之所以門檻不低,有著方方麵麵的原因。一來同一
個字在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反切法注音,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有時候甚至是以方言注音;二來古今異調,聲韻亦隨之而變,如此一來,古籍上的反切法注音就未必準確了。
而這個問題,前人早有改進。
早在唐末,便有守溫和尚仿照梵文創造三十字母,宋人又在其基礎上添加了六個字母,合三十六字母,以此擺脫不同的書中反切法注音不一的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守溫三十六字母並未獲得推廣,大齊的蒙童識字依舊是拿到哪本書就學習其上的反切注音。
謝拾大概明白守溫三十六字母何以流傳不廣,所謂的三十六字母,其實就是三十六個諸夏文字,每個字代表著一個音素。如三十六字母之一的“並”代表音素“b”。
如此說來,相當於隻是固定了三十六個反切用字,注音的方式依舊是“以字注字”。且短短三十六個文字完全不足以給所有字注音,到最後,依舊是反切法普適性強。
這就是象形文字相對於表音字母的弊處了。前者深刻而難學,後者淺薄而易學。
既然如此,或許可以效仿外邦,設計出一套真正的表音符號,取代“以字注字”?
一念及此,謝拾心中一動。
幼年的記憶片段驀然浮現,他腦海中突然浮現出曾在仙境見過的隻爪片鱗,頓時恍然:“這不就是合聲,或者說拚音嗎?”
兒時的許多記憶早已模糊,謝拾隻對合聲法有個大概的概念,知曉其建立在表音元素的基礎上,具體的音韻字母並不清楚。
即便他清楚記得,也不可能直接照搬。畢竟大齊與仙境的文字讀音並不相同,不少大齊存在的音韻,仙境之中都不存在。
不過這不重要,知道方法就行。
虛幻空間中,將一堆字典與韻書在麵前攤開,謝拾開始了對當前聲韻的歸納。
此事並不難,所有的韻合計不過數百而已。改用表音符號的話,大概隻有數十。
為了謝竹,他也算是煞費苦心了。
不久後,對小堂兄的努力一無所知的謝竹迎來了驚喜——一套采用“合聲法”注音的啟蒙教材,以及謝拾的全新啟蒙教育。
謝竹的表現同樣給謝拾帶來了驚喜。
學會一整套表音符號後,謝竹認字的速度終於快了起來。受此激勵,她乾勁再起,竟是在苦學一月後成功反超小蕙仙的進度,重新奪回姑姑的尊嚴,哪怕隻是一時。
姑侄倆的前後學習進度對比,讓謝拾意識到,以表音符號合聲的思路果然沒錯,如今看來的確起到了降低識字門檻的作用。
現下隻是謝竹一人而已,若是能有更多人學會表音符號,“掃盲”豈不是更簡單?
雖則如此,謝拾心知自己暫時什麼也做不了,便靜下心,繼續給兩個小姑娘啟蒙。
他倒是在信中與徐夫子分享過自己的思路,徐夫子試過後,在回信中大加讚賞,言說欲推薦出去,謝拾自然不會拒絕。
後續如何,謝拾不甚清楚。
他在二橋村的生活一如既往的平靜、充實。
守孝讀書的日子裡,曾經萬眾矚目的風光離他遠去,原本因為外出遊學而有些浮躁的心靈不知不覺沉靜下來。
從前讀過的書、做過的筆記,如今再看時,又有了全新的體悟,曾經自以為貫通的道理,現下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宛如一枚深埋雪下的種子,於土壤中靜默積蓄能量,隻待春風化雪時破土而出。
·
又是一年二月,桃李迎春風。
朝廷改常科為恩科,從八月提前到二月的各省鄉試剛剛結束,新晉舉人名單出爐。
而會試之期,當是八月。
這年四月,已然出孝的謝拾終於踏上赴京趕考之路——他將在那座象征著天下至高權力的殿堂裡,與大齊群英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