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影片的口碑出爐可能會是最快,最有權威性的。然而對於電影節的觀眾來說,隻要不是口碑崩盤,那些賽前就大熱的電影他們也一定會去看的。
柏林電影節是提前三天買票,也就是說比如15號上映的電影,你12號就可以買了。因此即使是有影響,那也是好幾天之後了。
隻是目前看來,根本沒影響。
原因沒彆的,爭議片啊!
路澤這部電影究竟是平衡到平庸之作,還是有所亮點,亦或是給人新的思考,都要親自看了才算數。
所以無論記者還是影迷,越是有這種爭議越是開心,越是有的寫來吸引關注,呈現自己的鑒賞水平。像之前那種大家都說好,風向一邊倒的電影,反倒沒有什麼意思。
都有點那麼大評論家的意思。
所以在berlinale past的門口,依舊是很多人舉著簡易自製的牌子高價求票,現場氣氛甚至比往年的大熱片都更火熱。
還記得《心迷宮》初到柏林的時候麼?
柏林電影節賣票是少數,有很多場次也都是不標座位的free seat(免費座位),曾經《心迷宮》也是這樣的,如今《我不是藥神》雖然收費,也依舊熱度不減。
因為即使對於普通影迷來說,最貴也就15歐一張的票價,換來的是一天甚至好幾天的談資,更不可能退票了。
...
對待爭議,其實路澤還挺開心的。
這是他作為幕後導演的一個發揮,所以很願意讓大家提意見。如果是他寫了他導演,許多聲音反倒不真實了。
好事情,他現在感覺什麼知識都可以吸收,反正才完成導演專業的研一上學期的課程學習,他需要很多聲音來把書本上的東西轉換為實際。
因此電影節開始,這部電影的爭議聲音都沒有停下來過。此後的幾天裡,影迷們都參與了進來。吵來吵去,你知道有一種影迷叫“路吹”,其實路澤都沒怎麼覺得自己還有這種影迷,並且在歐洲還這麼多。
就是路澤不管拍什麼片子,他們都吹。
以前是大家吹所以看不出來,現在在這個爭議的時候,一下子這群人就凸顯出來了。這些影迷把整部電影的實驗性的地方一一解剖,然後這也正是爭議的地方,給路澤帶回了不少節奏。
畢竟對於那幫文藝的家夥來講,路澤就是在一些情節收了大家都看出了,這部電影主導是路澤,隻是不說然後其實在路澤好感度很高的歐洲這群人也沒有狠批他。
路澤畢竟過往的戰績也很優秀。
所以最終怪到華國的電影體質上來講,說的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路澤這麼多年才不拍華語片,就是限製太多了。稍微觸及一下邊緣這個邊緣可能都不是真的邊緣華國那邊就不行了。
呃,路澤不得不出來澄清。
雖然華國電影有很多扯淡的地方,比如電影不分級所以什麼鬼片都不能引進這種就很坑爹:膽子不大的路澤反倒喜歡看鬼片。但這次真的不是那邊的鍋,主要還是路澤自己想這麼拍,這麼剪的。
...
2月21日。
幾天時間轉瞬即過,大家吵來吵去熱度也終於稍稍下降一些,一些共識也算吵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