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 羅馬尼亞新浪潮(1 / 2)

() 如果按照兩個普通的剛認識的人或者說演員,兩人也並沒有很多聊的,但是路澤現在算是電影的大半個導演,所以很樂意和她交流一下電影的理念。

比如路澤有些迷惑的,這個電影的歸屬,她說道:

“它一開始開始於紀錄片,但隨著電影走著走著,我發現更像是拍攝一部紀錄片的過程。但它不是一部紀錄片,而是一部真實與虛構之間的融合產物。很有意思的嘗試,於是我就這麼做了。”

好吧,路澤改了《我不是藥神》的不少東西,還沒有大改,就已經挺緊張了。

《藥神》本來就是劇情片,但其實也有些地方會有紀錄片的實驗性的影子,隻是路澤遠沒有那麼大膽。

兩人還討論了《不要碰我》中大量提到的性,邊緣人群,還有一些視覺藝術的東西。這對路澤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區域,而這次談到的東西他未必會和其他人討論,但因為彼此剛認識就是純粹出於電影方麵的討論,所以反倒來的坦蕩。

來自阿迪娜的觀點,其實很多時候也有新的啟發。當然大多數,對於他這種正統教育培養上來的導演,感到是有一些難以接受。

隻不過人與人之間的觀點本來就差的很多,大家求同存異,相互交流借鑒就對了。又不是來合並同類項的,難不成還吵起來。所以大家熱聊到電影閉幕式開啟,才結束。

...

阿迪娜平蒂列和《不要碰我》,其實不是路澤第一次遇見羅馬西亞的作品,或者說他的作品也是經常和羅馬尼亞新浪潮碰撞的。

路澤第一次來柏林電影節,當時摘得金熊的就是羅馬尼亞電影導演卡林皮特內策爾得《孩童姿勢》。然後前年在戛納遇見了《雪山之家》和《畢業會考》,都是其中代表。

所以羅馬西亞新浪潮,聽起來很厲害對吧?但這個詞命名就有點意思,因為這並不是像比如文藝複興浪潮,或者說現在的ai浪潮,“羅馬尼亞新浪潮”僅僅是被命名,並沒有發表創作宣言或提出理論綱領。

借用克裡斯蒂安蒙吉的話說,就是:其實我對它也沒什麼概念,我隻是知道它正在發生,並且我也身在其中。人們經常說,如果一個國家有一個好導演,那麼就有一個作者,有兩個的話,就有一個學派,有三個的話,就是一個浪潮。

但確實,雖然沒有明確指引,但也符合新浪潮出現的傳統:第一個是處於危機中的民族電影工業,2000年,羅馬尼亞電影工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居然沒有任何一部故事長片出現。

第二個是一湧而出的佳作與新人導演,比如蒙吉、普優、柯內流、裘德等等導演。

第三個是在電影語言,視聽風格上有明顯的創新和突破,這些就各不相同不一而論了。所以總之從那時候開始,羅馬尼亞電影開始大放異彩,在國際上斬獲各種獎項,大獲成功。

但這浮沉十載,當套路化的美學體係在國際上不再吃香,當今年的《不要碰我》遇到如此多的爭議,如何轉向羅馬尼亞電影創作轉向的藝術合法性,可能會是這些導演的問題。

轉型,即為退潮。

路澤覺得這股新浪潮也許會退潮了。

...

嗯,不管退不退潮,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如期拉開了閉幕式的帷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