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權利覺醒(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173 字 8個月前

感謝第二盟主學霸殿下。

---------------------------

峽中大石,乃下辨人心頭之患。自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若要儘收武都民心,如“城門立木”,必先除此石。

此石,亦是武都大地震時,山石崩落。橫亙在山穀之間。隻留細小縫隙,可供白水溢流。一旦上遊水急,水量大增。泄洪不暢,乃至淤積反灌。淹沒良田,城郭。屢次成患。

劉備已親自看過。巨石甚大,非人力可為。

問過隨西官東來的薊國良匠。皆言,或可用陷地術。為防巨石提前塌陷,良匠又鑿峽穀兩側岩壁,用鋼索提拉,牽引巨石。如此再開挖地道,排設深井。以備灌水。

陷地術,與土壤結構密切相關。沙質土壤,更易成功。

峽穀河床積沙深厚,正宜施工。

薊國能工巧匠,趁上遊枯水,加緊挖掘。趕在冬季來臨前,將巨石陷落。

棧道。乃是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架木”而成的窄路。為拓寬棧道,有時還需開鑿雙層支架。

時下,由關中越秦嶺至巴蜀的山道險途,多為先秦棧道。開鑿方式為:先沿石壁開出寬五尺左右的石道,上橫鋪木梁、木板。或在崖壁上排鑿菱形石孔,夯入粗木梁,並下加斜撐。梁上再鋪厚木板,又於棧道外緣加木欄或鐵鏈攔阻。建成後的棧道,道寬約二至三丈,可容車馬並行。為防木樁、路板,因日曬雨淋而腐朽,又在棧道上覆頂蓋,稱“棧閣”,以成“棧閣之道”,簡稱“棧道”。

秦人修建的入蜀棧道,至今仍完好。如自關中通往漢中之“子午道”,其西之“褒斜道”;通大散關之“故道”,以及自圍穀往儻光之“駱穀道”,均為蜀中人員往來的必經之途。

除去人為損毀,棧道最大的威脅,便是山洪。因距穀底較近的棧道,為增強支撐,常將梁下斜撐,改用直柱支撐。凡遇山洪,易將支柱摧毀。乃至棧道斷絕。

薊國良匠在秦人基礎上,增修的棧道。采用了新技術:懸索。靠近穀底的棧道,取消梁下直撐,改為閣上懸索。在棧道上方,夯入鉚釘。引鋼索至橫梁外緣,將棧道懸掛在絕壁之上。以防洪水損毀。

先在武都“西峽道”,及“郙閣道”,試建懸索。確認可行,再大力推廣不遲。

郙閣道,位於沮縣西嘉陵水邊,臨江高崖。其地名“析裡”,故又稱“析裡橋閣”。有橋跨溪,溪通漢水,水漲時交通阻絕。前太守李翕鑿石架木,建閣道以利行旅。劉備命人細細檢修。更換朽損支柱、木板,皆換成杉木。

所謂“日曬千年杉,水浸萬年鬆”。用杉木做支架,自然極好。再塗以大漆,當用百年。

交通暢通,商旅不絕於道。武都與隴右各郡聯係緊密。才能發揮出地利優勢。絲路流金。可經由武都入漢中、巴蜀。蜀錦和薊茶,冠絕商道。

與地域性明顯的蜀錦不同。薊茶並非僅限薊國所產。更多是指薊國的製茶工藝。

隻需用薊國的製茶工藝,各處皆可稱“薊茶”。

武都郡,便是後世“隴南綠茶”的主產區。荒山辟成茶園,自是上佳之選。無需劉備費神。薊國茶商早已聞風而至。薊王在哪,薊商、薊工、薊人便會蜂擁彙聚於此。

將散落在荒山之間的茶株,儘數尋出並移栽一處。自需氐人配合。氐人青壯多去鑿山通路,辟水圩田。還有修築城池宅邸,不一而足。剩下老弱儘數入山,移栽茶樹。

一株茶樹,可折百錢。此比挖野菜,賺錢何止百倍。記住“不傷主根”、“泥糊斷根”等要領,留守氐人這便紛紛入山,挖掘茶樹。一株可賣百錢,自當倍加小心。

所謂聚少成多,荒山漸變茶山。亦不過在數月之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