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王連生百子,一時遍傳洛陽。
便有一乾人等,苦心積慮,刻意營造“強藩弱漢,恐現前漢七國之亂”的流言蜚語,被悉數衝刷。
升鬥小民,嗤之以鼻。薊王忠肝義膽,安邦定國,四處平亂尚且分身乏術,豈會自反。
仍有奸佞之輩強辯道:薊王不反,焉知子孫不反乎。
有識之士,一笑了之。《推恩令》下,薊國自二代王始,便將支離破碎,兄弟鬩牆自顧尚且不暇,如何還有餘力謀反。
流言止於智者。
薊王恪守臣節,天下亦不信。
惡毒之言,尚未興起,便煙消雲散。須知,本朝侍禦史聞風奏事。若因此而遭劾奏,豈非自討沒趣。
若隻生一兩個子嗣,不足以息流言。用後世的話說,不夠勁爆。連生百子,才能轟動天下。百子祭出,等同“王炸”。一時激起千層浪,將流言蜚語,悉數拍成齏粉。飛灰湮滅。
細思恐極。若無百子,薊王危矣。
中山王劉勝,常勸同母兄,趙王劉彭祖:“為王當日聽音樂,賞歌舞美伎。”趙王斥道:“中山王隻管奢侈淫樂,不輔佐天子安撫百姓,怎稱藩臣!”
時正值七國亂後,武帝即位之初。彼情彼景,與後世不肖子孫“樂不思蜀”,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阿鬥,總歸是繼承了祖上的智慧。
街頭巷尾,茶餘飯後,最熱門的談資,便是薊王螽斯衍慶,連生百子。話說,薊王有七十四妃,三百零一禦姬。後宮不滿千人,卻誕下麟兒過百。
暗思陛下,宮中佳麗過萬。卻隻生下寥寥數子。孰強孰弱,一目了然。
若單從此處論,當坐實藩強漢弱。
在劉備看來。陛下之所以血脈稀少,原因便出在他的選擇。年十四之佳麗,周歲不過十三,甚至更小。生理遠未成熟,受孕幾率自然小。而劉備枕邊人,皆在年十八以上。許多小姐姐,身強體健,自能孕大含深。
俗語曰“一個蘿卜一個坑”。陛下喜歡幼女這件事,除去虛無縹緲的養生采補之術,自與蘿卜尺寸,大有關聯。
胡女好生養。事實也是如此。據劉備所見,根本無需坐月子。不出三日,便可下地行走。
為長遠計,劉備還是謹慎以待。遵華大夫所囑,初為人母的諸姬,皆臥床靜養。
名人字畫,收到手軟。比起錢物,今漢藝術品的價值,何須多言。蔡邕、鐘繇,親筆所書,更是絕世珍藏。不及裝裱,先收入藏書閣再說。
薊王深居簡出,整日陪在愛姬身側。子女亦逐個探望,各個珍視無比。有句話叫視如己出。又說以稀為貴。本以為子嗣眾多,必不會如先前那般稀罕。
結果不然。父愛不曾分攤削減,反倒積少成多。如添柴加薪,火焰更盛。
賈文和一語中的:主公胸懷天下,愛民皆如子,何況愛子乎。
薊王公私分明,表裡如一。愛民如斯,又豈能不加倍疼愛自己的子嗣。
私欲無損大義。親情不亂國法。
“人之初,性本善”。大義滅親這種事,歸根結底,還是沒教育好。所有王子,五歲起,皆要往王子館就學。名師益友言傳身教,促其成才,便是未雨綢繆,杜絕“大義滅親”的人倫慘劇,在自家門內發生。
又說“三歲看老”。入學前,宮中亦有女博士、女師,悉心教導。士異、趙娥等,皆女中英傑,劉備為子女成才,可謂煞費苦心。
明年,嫡長子劉封年滿五歲,將入王子館。再過一年,二女七子,當陸續入學。又過三年,百子同去。不出十載,王子館當書聲琅琅,熱鬨非凡。劉備的兒子,各個身長八尺,文武雙全。
嗯,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