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原先,祭祖皆去樓桑陸城侯祠。然,今時不同往日。上庠令鄭玄、門下祭酒司馬徽、左國令黃承彥,乃是請薊王親赴中山靖王陵,隆重祭祖。
其重要性,堪比告廟。
中山靖王,乃景帝之子,武帝異母兄。諸侯王廟,距天子太廟,一步之遙。遠非亭侯祖廟可比。此舉之大義,不言而喻。更無須避嫌。
今漢諸侯王,皆循此例。薊王如此行事,自當無可厚非。
“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廟於洛陽。四時祫祀,高帝為太祖,文帝為太宗,武帝為世宗,如舊。餘帝四時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臘,一歲五祀。”五祀為太常所職,帝王不必親臨。唯上陵祭,需陛下親臨。“百官、四姓親家婦女、公主、諸王大夫、外國朝者侍子、郡國計吏會陵”。
薊國百官、親家婦女、公主、番邦侍子、海外港津……何其多也。單說薊王親家,足有數十家之多。各國使節乃九賓之一,自也要參加。
實在太過隆重,也太過勞師動眾。
劉備本欲擱置。然太妃卻說:禮不可廢。
此乃國君應儘的義務,亦是必須履行之禮法。眾目睽睽,豈能因私廢公。
劉備這便傳令左右國相,擬定名冊。待上陵禮時,領一乾人等,乘遊麟號,出南港,浩浩蕩蕩,奔赴靖陵縣,祭祀先祖。
漢人事死如事生。陸城侯亦不能忘。斷不可絕祀。問計群臣,鄭玄言,當在子嗣中,分封陸城侯,以祭宗廟。
陸城侯,坐享樓桑食俸。樓桑乃薊國商都,繁華首屈一指。眾多子嗣中,何人為陸城侯,劉備舉棋不定。此乃薊王家事,群臣皆避嫌。問過母親,亦讓劉備自斷。劉備不得已,唯請教遠在洛陽的恩師。
恩師盧植回信曰:可先封嫡長子。待元服,再立為王太子,待太子有子,再酌情增封為臨鄉侯。將陸城侯,傳與太子嫡子。如此,代代相傳。
之所以如此行事,隻因與一般封君列候不同。劉備少複祖爵,又增封臨鄉侯,乃至薊王。是為上逆。將陸城侯靈位,遷入靖陵祖廟還不夠。樓桑陸城侯祠,亦需四時祭拜。故陸城侯一脈,不可斷絕。
劉備深以為然。上陵禮前,六百裡上表,求封嫡長子劉封為陸城侯。
薊王無小事。
即便公卿罷朝,尚書令曹節亦親自入宮通稟。
薊王今日分封嫡長子,明日必分封諸子、諸女。對洛陽朝堂而言,乃大大利好。何須太皇竇太後開口,太皇董太後、何太後、少帝、大將軍何進,三公九卿,皆欣然。無有異議。
洛陽朝堂,六百裡策立薊王嫡長子劉封,為陸城侯。並賜下諸多禦用之物。極儘恩寵。
對薊國而言,亦是利好。薊王分封嫡長子,乃立儲之信號。國不可一入無主。薊王春秋鼎盛,然身係萬千臣民,為萬無一失,此舉宜早不宜遲。
所幸,薊國無立儲之爭。隻因有嫡長子。
金玉有價而情義無價。
薊王與王妃之事,天下皆知。一路相伴至今,當真羨煞旁人。
薊王自是豪傑。王妃又何曾弱了半分。隻說貧賤之知不可忘。誰又曾想,富貴夫妻難白頭。
還是那句話,利益太多,真情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