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有隨船匠師,近前答曰:“可效仿靈渠,設‘鬥門’。”
“何為‘鬥門’?”周暉喜問。
“鬥門,亦稱陡門,渠內置鬥門,每舟入則複閘之,水積而舟以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匠師這便娓娓道來。鬥門原理,與後世船閘,極為相似。
“如此,當仿效靈渠,排設鬥門,連通二水。”
“此渠何名?”匠師又問。
“既穿容山,便喚‘容渠’。”周暉靈光一現。
“喏。”匠師這便領命。
水路中斷,遊麟號無從南下。周暉亦不心急。命船隊就地駐紮。廣發能工巧匠,勘察地形,擇址鑿渠不提。
又六百裡傳書薊國,細說詳情。薊王遂開朝會,商議通渠之事。
在薊王眼中,鬥門雖稱巧妙,然遠不及後世船閘效率之高。
“……六十裡間,置(鬥)門九座,舟入一鬥,則複閘之,積水而漸進。浮舟過嶺,上下貫通。便是千斛之舟,亦可往來。治水巧妙,無如靈渠者。”左國令黃承彥,取圖在手,為與會眾人,細細道來。
“二水相距不過二十餘裡,廣置鬥門,費時費力。”劉備言道:“可否隻開二渠,足令通行船隻,往來無助。”
“隻開二渠……”將作寺一係官吏,紛紛苦思。
見就無人應答,劉備遂取圖板,繪製草圖。
雖有左國令居前,蘇伯卻下意識上前,雙手接過。
細過之後,略作思量,便已幡然醒悟:“妙!”
仿千斤門閘。渠道前後,對設南北二道水閘。旁設翻車,可內外汲水。待船舶列隊駛入,後閘下落,截斷渠道。若北下,則用翻車注水,待水麵上升,與圭水持平甚至超過,再開前閘放行。順流而下。
若南下,則先開北閘,待船舶駛入渠道,再先落北閘,再開南閘。亦可順流而下。
“此渠何名?”蘇伯忙問。
劉備言道:“便叫‘船閘’,通俗易懂。”
“主公英明。我等遠不及也。”左國令黃承彥亦想通一切。
“將作寺確定尺寸,物料,將模組快馬發給水衡都尉。”薊王言道。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