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真正的山寨之王和智商稅(2 / 2)

停在木骨都束的出使艦隊上,李承彥正在麵臨一個艱難的選擇。

到底是聽從新樂侯劉文炳的安排,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冒險從蘇伊士運河通過,還是聽從鄭芝龍的安排,繞過好望角走西邊的海洋呢?

兩者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缺點。

從崇禎十三年開始到如今,已經挖了足足有六年之久的蘇伊士運河總算是挖通了,新樂侯劉文炳幾乎快要高興的唱歌。

但是讓劉文炳不開心的是,這裡並沒有大型的艦隊讓自己來測試運河的實際效果。

奧斯曼帝國的海軍有跟沒有一樣,莫臥兒更是連個艦隊都沒有,其他的商船自己看不上眼,唯一能看上眼的就是鄭芝龍部的南海艦隊。

問題是,南海艦隊現在忙著在木骨都束以南的那片大草原上麵懟人抓勞工,沒空來做這個測試,或者說在懟死英格蘭的那些蠻子們之前沒時間。

所以艦隊通過蘇伊士運河的風險未知,畢竟小舢板和大型的艦隊兩者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麵對的吃水和風險也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如果要說好處,大概就是通過蘇伊士運河以後可以直接通過阿爾巴尼亞港前往盧布爾雅那,然後再走陸路,前往奧地利去拜訪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而繞過好望角的風險同樣明擺著,萬一運氣不好遇上颶風,可能整個艦隊都有完犢子的風險,而且還得麵臨著隨時可能遇到的攻擊。

比如西班牙和英格蘭,這兩家跟大明的關係絕對說不上好,有機會弄死一支大明的艦隊對於這兩家來說等於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就算弄不死,惡心一下大明也是好的。

斟酌再三之後,李承彥還是決定走蘇伊士運河。

雖然走沒有經過大艦通行測試的蘇伊士運河屬於一種冒險,但是冒險的同時也是一個機會,一個能夠快速見到神聖羅馬皇帝的機會。

至於過了蘇伊士運河之後的航線,李承彥倒是不擔心——早在呂宋和爪哇時,大明就已經通過桑切斯和科恩的手裡弄到了所有的海圖,對於蘇伊士運河以後的部分也有標注。

幸好,這條耗費了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的蘇伊士運河還算是給力,雖然擔驚受怕,最終還是安全的通行了過去。

笑著向岸邊站立著的新樂侯劉文炳揮手告辭之後,李承彥的臉色又有些陰沉了下來。

過了蘇伊士運河,就沒辦法再借助大明的任何力量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小心應對才行,尤其是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自己更是一無所知。

或許也不能說是一無所知,畢竟錦衣衛提供的消息裡麵還是提到了一些,但是想要憑借著一鱗半爪的消息來推斷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喜好與為人,未免還是太強人所難了些。

拜英格蘭和西班牙還有荷蘭的大力宣傳,大明好戰的名聲可能已經傳遍了整個歐洲。

現在整個歐洲所有的國家都知道,遠東有個國家叫明,動輒喜歡挑起戰爭,將人頭砍下之後堆成小山,如果沒有什麼必要,就不要去招惹大明那個國家。

而歐洲所謂的海盜,其實大部分都是國家海軍在兼職,或者是已經被收編,沒有正規編製的很少。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承彥一行居然出奇的順利,順利到李承彥本身都不敢相信,直到踏上了盧布爾雅那的土地。

將船上的大部分物資都卸了下來,再裝到馬車上之後,李承彥才帶著一行使團向著奧地利而去。

沒錯,所謂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其實就是斐迪南三世,同時也是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同時還是奧地利大公,稱斐迪南四世。

麵對著如此複雜的關係和眾多的頭銜,自認為對於西方有一定了解的李承彥也不得不說一聲佩服!

這要是換在大明,估計也隻有自封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的武宗皇帝可以相比,其他的皇帝都隻有一個頭銜——大明皇帝。

更令李承彥感覺到難以置信的,則是這位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斐迪南三世,他的第二任妻子居然就是他的堂妹,瑪麗亞·利奧波丁女大公。

而依據江湖傳言來看,這位女大公的身體似乎也不是很好,感覺已經命不久矣——斐迪南三世想要停止戰爭其實和這一點不無關係,不僅僅是因為民力凋敝的原因。

實際上想想也正常,民力凋敝不凋敝的,跟這些大公或者領主,乃至於皇帝的關係並不大,他們並不會因為民力凋敝而少收一個子兒的人頭稅。

在這一點上,中原的皇帝旦凡是有點兒腦子的,都會選擇名種免賦免稅以換取民心,但是西方的這些大佬們不需要。

有教堂和神父在,稅收總是能保證的,因為不交稅,身上的罪孽就無法洗清,不洗清罪孽就無法上天堂——尤其是教庭要收的什一稅,更是重中之重。

在李承彥看來,這不是什麼什一稅,這玩意更像是智商稅。

因為《聖經》中有提到過農牧產品的十分之一屬於上帝,所以歐洲的平民就必須繳納什一稅。

具體的所征實物按產品性質分為大什一稅(糧食)、小什一稅(蔬菜、水果)、血什一稅(牲畜)等。稅額往往超過納稅人收入的十分之一,負擔主要落在農民身上。

如果僅此而已,李承彥倒也不會將之稱呼為智商稅,頂多就是歎上一句苟政猛於虎,然後剩下的該乾什麼還是乾什麼。

重點在於,這些歐洲的平民們起義了,造反了,然後居然選擇了和談?是不是出生的時候把腦子忘在媽媽的肚子裡了?

ps:今天獻祭《反叛大魔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