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 / 2)

眾皇室子弟等著皇上指婚賜個媳婦兒, 不過也曉得, 這一回眾人都不是重頭——因十五皇子和十六皇子也到了娶妻的年紀啦, 皇帝畢竟是要給親兒子先挑走好的閨秀的。這麼看看, 這一屆的秀女可真是有福氣啊,至少比上一屆好多了, 上一屆最惹人關注的就是太孫正妻,這還是眾人心照不宣的皇後娘家山陰胡氏出的。

這一屆裡頭,巴拉著手指頭數一數:皇後娘娘的娘家已經沒有合適的適齡秀女啦。太子妃娘娘?曹家已經出了一個太子妃了, 想必皇上也不會在指一個皇子妃從曹家出來——那簡直是大破天的榮寵了好嗎?

十五皇子和十六皇子的爵位早先禮部便已經擬好了, 都是郡王,不過在挑選封地的時候朝臣們扯了好一會兒的皮。

這便要說起來, 當今皇帝有序齒的皇子十六個:

大皇子便是太子;

二皇子乃是賢妃所出,封地淮南;

三皇子(歿)是許貴妃所出;

四皇子生母榮妃, 封地淮北:

五皇子生母德妃,封地晉南;

六皇子是宜妃所出,封地晉北;

七皇子生母許貴妃,封地齊;

八皇子是惠妃(歿)所出,封地陝北;

九皇子生母寧嬪(歿),封地粵北;

十皇子(歿)

十一皇子生母林貴人, 封地粵南;

十二皇子(歿)

十三皇子(歿)

十四皇子生母秦貴人, 封地閩南;

十五皇子與十六皇子尚未有封地。

這麼看起來, 皇帝後宮的水也是頗深:前期生子的都是份位較高的妃子,並且皇子的成活率都挺高,中間開始, 倒是有一些妃嬪因病或生子難關沒了,後期皇子夭折率頗高,直到十六皇子出生之後,宮中再無添丁——當然,也許是與今上年紀大了,精力不如從前也有關係吧。

皇子們除太子外,全冊封為郡王,封號也是簡單粗暴,以封地在淮南的二皇子為例,便是淮南郡王。

此間有兩個人不得不提,第一個便是七皇子齊郡王,他曾在而立之年辦了一場科考舞弊案,很受皇帝嘉獎,破格從齊南郡王升為齊郡王,執掌整個齊魯之地。第二個便是六皇子,宜妃以六皇子體弱為名,懇請皇帝允許之不就藩——這也確是實情,老六從小就病歪歪,幾次險是要去了,又熬了下來。於是六皇子便是唯一一個沒去封地的郡王,晉北一地封邑年年送來京城。眾人同情六皇子手無實權又管不著封地,空有晉北郡王的頭銜。但是六皇子覺得自己這樣也挺好,再過二十年,且看誰可憐誰好了。

…………………………

說起來,當今陛下也可以算是高產了,竟是將三分一的國土都封給了自己的兒子們。這可真是……

當初年滿七歲,終於從榮國府後院搬到前院,進入族學並開始聽大哥哥講起朝堂上的事兒之後,寶玉就在心底歎了一口氣:這如今朝堂的形式,活脫脫就是明朝初年的翻版呀,不不,其混亂程度遠勝過明初,那時候的藩王也沒這麼十好幾個……雖然老皇帝出生世家,比草根皇帝朱元璋要念舊仁慈得多,當初打天下的兄弟大多是有個善終的。但是這樣的封王封地製度,早晚是亂國的根源!

這一點也不難想象:現在,執政的是親爹,看哪個兒子都差不多,總想著嫡長子要繼承家業富有全國了,其餘的兒子們也不能到後代就落魄了吧?所以封!可是等到太子繼位之後呢?自己的一眾兄弟把一個國家分去一小半(如今上這樣高產的皇帝兒子多,還把疆土分走了多半),那麼輪到新帝的兒子該封去哪兒?新地的兄弟執掌一地,經營多年,分明就是國中之國了。長此以往,國不生亂,才怪!

寶玉對今上這樣的舉措是完全不能苟同的,然而這個架空的世界(謝天謝地直男寶玉還知道架空這個詞),也沒人知道什麼是八王之亂、什麼是靖難之役。總而言之,封建社會本來就是君主□□的高度集權統治,不合理的分權隻會導致後期各個利益集團產生矛盾、激化矛盾、最終以戰爭的形式爆發矛盾。

當然,這一切與如今的寶玉暫時沒有關係,他隻是希望在萬一的將來,遇到了最壞的情況,自己有能力保護好一心疼愛自己的老祖宗、扛著長兄責任愛護幼弟的大哥哥、貪花好色卻死不承認自己與赦大伯一樣的璉二哥、可愛無比卻要裝嚴肅的小大人蘭哥兒、吚吚嗚嗚自己能把自己逗樂小半天的苒哥兒、口嫌體正直的斯德哥爾摩環哥兒……甚至是私心頗重但是愛子之心毫無疑問的王氏、與自己交集並不多但是每次都給自己做荷包的迎春探春惜春……

這些人,雖然說前者為男子,自當承擔起頂立門戶的職責。

可是,可惜可歎可恨,賈赦與賈政不會教子!雖然上梁是歪的也不能指望他倆兄弟教出棟梁之才,但是這榮國府與彆家一比,後輩相差實在是太多了。

寶玉覺得這好好的一個國公府能夠立到現在,得多虧了老祖宗命長。但是老祖宗畢竟是女流之輩,單看她後來想要掰正兩個長歪的兒子卻沒成功、以及親自教養寶玉但是溺愛多過教誨就知道了,老祖宗其實也不適合教育小輩——特指男性。因為大姐姐賈元春的教養還是被人所誇讚的,而往上數三十多年,姑姑賈敏也是被花杏之期百家求的好女。

所以寶玉倒是祈禱著,當今皇帝能夠多活幾年,至少等榮國府的根基再打深一點才掛罷。

但是事物發展往往不以個人的意誌而轉移,有一種想法,叫做想得美。

中秋之後,秋風起,變故生……

這變故要從十五與十六兩位皇子的封地說起。

皇帝提出來的方案是:小十五的封地在蘇北,也是富庶之地,其中有一座城更是惹人眼紅,叫做鹽城;小十六是中宮所出,封地湘北,湖南湖北便是能使得天下足的天下糧倉的了。

其實老皇帝的提議自是有深意的,放在現代說,也算是‘釣魚執法’的鼻祖了。可是想要釣哪一條魚和實際上鉤的是哪一條就不好說了。

關於十五和十六皇子封地的這兩點,朝堂之上眾人反駁。

一曰,齊郡王與十五皇子係同母所出,怎可安排相接的封地?若是……恐有江山不穩之嫌。

又曰,十六皇子雖然是中宮嫡子,但是湘鄂一地,乃是國之根本、民之根本,藩王不可封於此處。

總的來說,反對第一條的人比反對第二條的要多,而且力度要大。

“那依眾卿之見,該如何安排?”禦座之上的皇帝麵無表情。

“微臣覺得……”

“臣愚見……”

“臣鬥膽……”

於是朝堂成了菜市場,吵了三五天也沒結論。

“太子,你怎麼看?”

“兒臣覺得,封地一事非同小可,還是要諸位大臣商議出結果才行。”太子心想:我能怎麼看?小十六的湘北也就算了,好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半拉子糧倉劃拉給他也就忍了。小十五可是老七的親弟弟,單看整個後宮,唯獨老七與自己有同母的弟弟就知道了,那許貴妃深得聖寵,可與母後一較高下。若不是老七的母族不給力,恐怕自己太子之位堪憂。

太子這樣的回答並不能讓皇帝滿意,反而叫他更加生出幾分失望起來:作為一國儲君,隻顧著順從大流,人雲亦雲,一點的魄力都沒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