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2章 難搞(2 / 2)

好不容易,這兩年,不斷的砸錢,加上他們也從奧迪德國總部那裡偷師了不少東西回來。

總算有了點成果。

如果一切順利,今年,也就是2000年,大秦重工的汽車,就可能用上自主研發的發動機。

雖然說,性能方麵和歐美一流產品不能比。

至少落後10年以上。

當然,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果了。

要知道,在秦風下令研發發動機之前,民用的汽車發動機,落後二三十年不止。

現在落後十年以上,已經很不錯了。

而這,還主要是依賴於秦風和奧迪達成協議,讓人去奧迪學藝。

在奧迪,並沒有能夠學到任何有關發動機製造方麵的技術。

但是,在裝配工藝上,秦風這邊卻學到了很多。

一般來說,發動機的研發,有五個主要的細節方麵。

一個是金屬鑄造。發動機氣缸主體和其他簡單結構件一般使用金屬澆鑄成形,具體過程又分高壓鑄造和低壓鑄造。金屬融化成液體倒入模具,此過程難點在於降溫凝固過程中殘餘應力、排氣、脫模劑噴淋等導致缺陷的發生,缺陷降低了成品率,而且嚴重影響壽命,因為金屬疲勞最怕缺陷。其次,金屬材料自身的品質要求亦極高,一般是鑄鐵或鑄鋁,高品質的澆鑄原材料國家一直都不行,需從國外進口。

秦風這邊自然也沒有辦法。哪怕魏建君等人加強了對高品質鑄鋁原材料的研發,以滿足發動機的需求,但是這隻可能是未來才有可能帶來福利。短期內,根本就沒有任何結果。

再次,壓鑄模具和壓鑄機,世界最好的是日德,之後是意大利,再後是其他。模具要精密,耐用,適應自動生產,不能說鑄造了幾個模具就斷了、漏了,再或者隻能人工看著掌握火候那可不行。金屬鑄造問題是個天大的問題,毫不客氣的說是國內從古至今的問題,從寶劍對抗圓月彎刀,到現在的發動機製造,都是這個問題。這套技術是典型的蒸汽時代的產物,是所有現代工業的底子,現在他們已經配合上了電氣產業和計算機信息產業,更是如虎添翼。

第二個難題,就是機械加工。

精良的機械加工,必須要有上好的車床,車刀,車工。車床和車刀起碼還能高價從德國買到,但是車工就是個問題了。同樣一個零件,選擇不同的方向和走線切出來,壽命卻明顯不同。這些技藝,怎麼辦。發動機的活塞要在缸孔中千萬次的來回運動,其誤差要求極高,其壁表麵加工要求一種工藝,叫做珩磨,保證缸孔表麵耐磨而且還能附著一層油膜保證密封性能。這時珩磨的材料,工藝,方向又來了。此過程走不好,缸孔哪怕彎那麼一點點,活塞千萬次的運動便會加速發動機的老化。曲軸孔是多檔的間斷長孔,尺寸精度、圓度、同軸度、表麵粗糙度每一項要求都非常嚴格。

這方麵,魏建君等人也沒有學到。德國方麵,也不可能給你培養這種技術。這是絕不可能給你的。

第三個難題,裝配工藝。

看了《速度與激情》就覺得汽車是幾個人在倉庫裡麵擰擰螺絲、吊台發動機就可以造車的。那些是修車,隻是修車技術而已。而發動機裡麵的裝配可不是單用手就可以,而是專業的裝配工具。這些需要經驗,需要技術,更需要時間。有些零件需要特定的機器進行安裝,甚至螺絲的安裝順序,擰緊的力道都需要經驗和儀器。活塞隙如果混入了細小的硬物顆粒,千萬次的研磨又會造成多大的損壞。所以裝配環境、工藝、設備、技術要求非常高。通常來說,如果前兩步走不好,那麼連裝配的機會都沒得練。

好在,秦風這邊安排人去德國奧迪總部學習。

奧迪總部,因為秦風在國內銷售奧迪賣的好,所以沒有為難秦風。其餘方麵,不可能給秦風任何幫助,並且對秦風這邊進行了封鎖。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眾【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但是,在裝備工藝上,還是讓大秦重工的工人們,得到了真正學習的機會。

他們真正在裡麵對奧迪車輛進行了整車的裝配。

可以說,在整車裝配上,大秦重工的技術,和歐美是差距很小的。

這都是多虧德國奧迪總部的支持了。

當然,大家也是各取所需。

但是對於秦風來說,的確是不容易。

這也是大秦重工的汽車,能夠品控好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

第四個難題,就是橡膠。

在第三個難題裡麵,裝配過程中需要用到有機材料。有人說發動機就是鋼鐵和橡膠的共鳴,不錯。說橡膠是內燃機的核心材料毫不為過,無論是氣缸的密閉性還是油箱、水箱的密閉性,橡膠都是決定性作用。Youtube上麵有很多國外汽車大廠的發動機組裝視頻,看完你就會發現,連擰螺絲的都是帥哥,他們的學曆絕不低。對於汽車發動機橡膠,高品質橡膠也是很關鍵的。這方麵,也隻能進口。

而第五個難題,就是主要機械零部件。

凸輪,曲柄連杆,齒輪組,軸承,鏈條,液壓件,能做出來是一回事,能長時間穩定的使用算是另一個概念。歸根到底還是兩個問題:金屬材料,機械加工。製造機器的機器才是最底層、最NB的家夥。俗話說,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底層有了,什麼都有了。日德美俄意法英的錘子可是磨了很久了。

這方麵來說,大秦重工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但是現在,卻已經走出來一步了。

很穩健的一步了。結果秦風現在說,要弄電動汽車?

魏建君等人,想要掐死秦風的心都有了。

至於說,為何國內在製造業發展不好,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要區彆兩個概念:sgineering。科學是共享的、透明公開的,但是工程學卻是保密的、私有的。發動機的原理可以說是及其簡單,而且這個原理在內燃機存在的200多年裡從來沒變過:燃料燃燒致氣體膨脹推動活塞做功。但是sce說起來容易,如何用這些人類都知道的白開水一般的理論做出按人類意誌行為的engineering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如何把功率提上來,重量減下去,壽命延長,效率提高可以說是無窮無儘的漫漫長征。科學結論我們都可以記得住,我相信我們高等科學在記憶上的教育非常成功,但是傳統工業的工程學教育可以說是一塌糊塗,生產技術和理論嚴重脫節。

再一個,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之前,西方國家有一段特殊的時期,這段時期是機械工業飛速發展的一段時期,被譽為“大蒸汽時代”。有興趣的可以搜一搜這一時期內的作品,幾乎所有能動的東西都是齒輪機械,其繁榮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由於我國沒有接受這一時期的洗禮,少部分民族資產後來也被帝國主義壓迫致殘,再後來又被社會主義充了公,所以基本上沒有任何技術積累。

而工程積累的核心就是兩個字:秘方。無論是做飯、釀酒、製藥還是冶鋼、加工,其技術本質不外乎這兩個字。而秘方則是完全私有的,一般由家族或公司的形式來傳承。而傳承需要時間沉澱,也需要民族氛圍。一個崇尚速度,敢於挑戰人類極限,敢於質疑權威的民族,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發這種鐵與火的機器。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做的很不好,我們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勵培養這種冒險精神。

同時,之前一些策略也出現了問題。

之前一直在說,用市場換技術。這話是指80年代後期到2001年國家入世之前,國家允許外資入華修建汽車合資工廠的戰略決策,我們讓出巨大的市場,我們就有資格要技術、要利潤。”也就是說,我們開放市場,為的是換取技術。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停留在宏觀上的理論性假設。

首先,國家開放市場,是大趨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不論什麼目的,市場都會開放。960萬平方公裡、幅員遼闊的疆域裡總共隻有20萬輛汽車,平均48平方公裡一輛,這是怎樣的場景?

全國人民都騎自行車總不是辦法。其二,大大低估了科技的價值,換技術是一廂情願。那些重要技術的價值之大恐怕會嚇到所有人,遠不是賣幾百萬輛汽車的錢能買到的。德國五個支柱產業,四個和汽車相關。汽車產業已然成了大國的立國之本,何談“換”?核心技術的進步永遠不要期望彆人會給我們;還是我上麵說的那句話,沒有捷徑。把技術進步寄托在彆人身上真的太幼稚了。正是這種“市場換技術”的借口,扼殺了自主研發的動力。

所以說,“換技術”這事彆再想了,死了心吧,“偷”都偷不來,“搶”都搶不了。畢竟民族工業成長需要一個過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