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大教授杜川生家的書房中, 實木家具暗沉沉的,但襯得房間莊嚴味兒十足。
杜川生坐在茶桌一邊的木椅上,一邊握著大茶缸吸溜吸溜喝茶, 一邊讀報社總編王書篩選出的一批文章。
因為是科學報刊, 稿件數量不多, 所以《科學探索報》是半月刊報紙。就算是半月出刊,有時也會麵臨投稿文章不足的情況, 導致一些優秀的老文章反複被刊登。
在每一次出刊前, 王書都會帶著文章請多位首都各大院校的教授先審讀,教授們覺得可以了,才敢定稿——專業科學報刊,可不敢什麼都往外登。
杜川生教授便是這些審稿教授中的一員, 雖然隻有不到40歲, 卻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專業研究最資深的一位畜牧業教授。
因為現在國家還處在吃喝管飽都困難的階段, 農業和牧業是絕對的支柱產業。哪怕是工業建設發展, 也要站在農業牧業站穩了的基礎上才搞得動。
是以這個時代的農業和牧業格外受重視, 也因此,這幾十年成為農牧業大發展的時代。
在這個過程中, 農牧業的專家教授也格外受器重。他們是支撐國家發展, 默默無聞, 卻也最重要的一批技術支持者。
因此, 每次稿件篩出來,德高望重的杜教授都會成為第一位讀者, 他的選擇也將成為後續幾位教授對稿件評價的風向標。
王書坐在茶桌對麵的木椅上, 一邊小聲喝茶,一邊偷偷觀察杜教授的表情。因為專業文稿篩選不易,他特彆害怕在杜教授臉上看到皺眉之類表情。
陽光灑進來, 杜教授忽然放下茶杯,將手中的文稿又翻回第一頁,重新閱讀起來。
沒有了杜教授吸溜茶水的聲音,室內便隻聞稿紙摸索的沙沙聲,王書瞧著杜教授表情有異,不由得好奇起他是在看哪一篇文章。
看了一會兒,杜教授放下文稿,歪頭陷入沉思。
王書立即探頭歪著腦袋去看文稿的標題,這才發現杜教授看的是《關於養牛你可能不知道的三件事!》。
對這份文稿他有印象,投稿者的格式非常特彆,與以往文稿的格式很不同,但對於重點內容的提取做得非常醒目,使閱讀者一眼掃過去,還沒仔細看內容,就能對整篇文稿在講什麼有個大致了解。
作者還是年初開始在各報刊發文的新星作家,文筆很好,文章蘊含的精神內核也非常積極向上,十分符合當下時代旋律。
當初看到林雪君的文章時,王書一下就認出了她。閱讀時原本還擔心她會用華麗的辭藻描述一些泛泛的牧場知識,卻沒想到她完全收起了自己的好文筆,儘使用一些最簡單易懂、沒有閱讀門檻的詞句,認真書寫了養牛過程中最專業的注意大項——編輯完全不需要修訂改正,這稿子就能直接刊登了給識字的牧民看。
沒有過於專業的生僻詞句就是這點好,能直接當操作指南發表,他們這些編輯最喜歡的就是這類文章。既能留下來做專業資料提交,又能省卻編輯修訂麻煩直接錄用刊載。
當時王書心裡就對林雪君這個人產生了濃濃的好感——
一個人能收起自己之前一直被讚頌的優勢文筆,設身處地為牧民思考,全心全意去創作一篇普世文章——任何識字的牧民都能看懂,看過後可以在工作生活中直接使用文稿中的專業技術,並受益——這樣的人必定十分聰明,又足夠真誠。
王書正回憶著,杜教授忽然回神,望著王書問道:
“這年輕人是第一次投稿?”
“是第一次投稿,不過她同時投了兩篇。”王書指了指杜教授手中文稿,“下麵還有一篇講苜蓿種植的。”
“……”杜教授翻到下一篇,果然瞧見了林雪君的第二篇文章。
讀罷超長的標題,杜教授忍俊不禁。
一個陌生人在閱讀另一個人的文章時,雖然從未相識,卻也可能通過文字達成精神上的默契對話——讀者或許從未與作者講過一句話,不知道對方的年紀、性彆、胖或瘦,卻在文章字句編織的世界裡,能感受到創作者的靈魂是否與自己共鳴。
是以,有時‘你讀過我的文字,便已成為我的知己了’。
杜教授仔細閱讀了兩遍林雪君的《關於養牛你可能不知道的三件事!》,對於這個思維活躍、目的性強的創作者,隱約已經非常熟悉。
《優質牧場紫花苜蓿的種植:關鍵點竟在此處!》這種標題,一看就是林雪君會寫出來的。
笑容在他麵上一閃而逝,放下前麵的稿件,他先快速通讀一遍新文章,接著又仔仔細細重讀第二遍。
看得投入,忍不住念出聲:
“固土能力、改良土壤、抗旱、耐寒、產量……
“營養價值……蛋白質……
“一年兩割為好,每次……
“不耐濕……不能過量飼喂……”
在閱讀過程中,他照舊發現許多句子後麵有數字小角標。翻到最後一頁後,筆者仔細附上了角標處應有的補充解釋,還有內容出處。
有的數據來源於草原上實際種植過程的記錄,有的翻譯於來自蘇-聯的草原植物簡述書籍,還有的來源於她托朋友及報社工作者從書店、首都圖書館、呼和浩特圖書館買來或借來的專業書籍。
她不是隨便寫寫而已,是真的要在這個行業深挖,在非常投入地鑽研啊。
“這位投稿者是哪個院校的老師?”杜教授抬頭問道,行業裡的教授們他都認識,那寫出這個文章的人隻可能是他記不全的專業老師了。
王書卻笑著搖了搖頭,“不是老師。”
“居然是學生?”杜教授吃驚地瞠目,嘶聲吸一口涼氣,回想文章中收錄了許多邊疆草原上的真實數據,立即了然。
現在大學的學生多是從各公社、各生產隊、兵團等推舉出的優秀上進工人、農民(牧民)、士兵學生,這位林雪君既然是從牧場上因為勞動和學習都表現優秀,才被公社推舉進大學的工農兵大學生,那自然對草原上的真實數據很了解了。
合理,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