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知道了。”
“行了,回去吧,早點休息。”
回到自己的小院內,點起燭台,李祁開始思索他第二本話本的內容了。
說起來,這個時代的寫書出版,可都是以年來計算,就算是近年來剛萌發的職業白話文話本寫手,也大多是幾個月或一兩年一本。
而他們的一本書大多也就在幾萬字左右,多的也不過十來萬,反倒是前朝的話本,有些話本能達到幾十萬字,還是以半文言形式寫出來的,這樣的話本通常耗費數十年的時間,著實令人敬佩。
所以之前那秦祿明雖然知道,李祁寫的《梁丘傳》沒有寫完,也並沒有催他趕稿,隻要明年能交就行。
但是,就算李祁沒有水字數,全是乾貨,以他前世混男頻的速度,一天兩三千字還是妥妥沒問題的。
看他幾天就搞出了三萬多字的《梁丘傳》第一冊就知道了。
李祁大綱計劃是寫五冊,也就是近二十萬萬字。
換在前世也是一本書的字數,彆說百萬起步的男頻了,連二十萬起步的女頻都比不上。
但畢竟時代不一樣,這個時代的書習慣精雕細琢,李祁自然也會儘量精細。
還是那句話,超越時代半步是天才,超越一步是傻子。
並且這個時代印刷術還沒那麼發達,印出來的字也大,三四萬字的書籍,跟後世二十萬字書籍大小相當。
第二冊的內容主要講的就是主角梁丘怎麼對抗蠻族,怎麼行軍打仗的故事了。
第一冊中梁丘的少年時期占了大半,後來進軍隊,慢慢混出點聲望,也沒用多少筆墨。
李祁運用後世的寫作手法來寫一個英勇善戰的天生將才,自然不會單單停留在形容詞的堆砌上。
事實上,這也是這個時代剛萌芽的話本行業新人,時常犯的錯誤。
李祁在看書時就發現了,這些話本在塑造一個人物時,時常描寫他衣著外貌,風度氣質,但卻沒有將這個人物形象真正落實到位,他的所作所為,他的言談舉止,都應該與這個人物的定位相符合,而不單是外貌形象描寫。
當然,這些話本也有李祁比不上的地方,畢竟大多是些真正讀了數年聖賢之書的讀書人,花費數年時間所寫,書中一些詩詞歌賦,也是作者親自所寫,這也是李祁的不足之處。
論文化底蘊,還是略輸一籌。
不過李祁自然知道,什麼叫‘以吾之長攻彼之短’。
既然那些話本問題是人設立不起來,他當然就要在這一方麵狠狠下功夫。
並且,他的書是迎合更廣大的人民市場,要那麼多華美詞藻,以致曲高和寡乾嘛。
第二冊裡對梁丘的描述,就是運用多個真正的事例,真正的戰鬥場景,來寫梁丘的軍事才能。
什麼英勇善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沉穩多智、力能扛鼎……沒有事實的支撐,就隻是一堆不停堆砌的形容詞。
隻有描寫主角真實的戰鬥情景,才寫出主角的品質。
李祁甚至將曆史上一些著名的戰役運用到了梁丘和他好友韓語堂的身上,各種排兵布陣,後勤調度,兵器磨損,馬匹飼養等,都寫的極為詳細真實。
在冷兵器時代,軍隊大致可分為攻城部隊、守城部隊和野戰軍,梁丘帶領的這隻不斷壯大起來的部隊,就屬於野戰部隊。
作為這隻部隊的精神領袖和武力代表,梁丘硬生生的在整個國家混亂恐慌的時候,把部隊培養出了鋼鐵般的意誌和紀律。
跟蠻族作戰甚至多次以少勝多,與那些蠻族幾百人就攻破幾千人守護的城池成鮮明對比。
這個時候的國家已經非常混亂了,北有外族入侵,南有各處叛亂,中央也是新君繼位,朝廷各種焦頭爛額。
所以朝廷的命令根本到不了前線,甚至中央方麵的重心還在平息國內叛亂上,根本沒將眼光頭像邊防,他們可能以為這又是一次習以為常的北方遊牧民族的搶劫,多搶幾次就走了,自然還是先搞死那些逆賊。
是以在梁丘的上司死後,沒有朝廷命書,委派接手人物,他也順理成章成了這支部隊真正的掌握者。
之後更是帶著大軍打回了被蠻族占領的城池,並以此為基地,為奪回燕城而徐徐圖之。
然而無法與朝廷取得聯係,物資的匱乏,糧食的短缺,也限製了這隻軍隊繼續作戰。
還好有座城池作後援,不至於讓全軍戰士餓死,但沒有朝廷送來的物資,梁丘也隻能帶著將士們開耕生產,韓語堂更是愁的每天都在掉頭發。
但總得來說,事情在向好的方麵發展,梁丘的存在,就像是個精神支柱,支撐著這個國家的邊疆,讓百姓心中有了個依靠。
慢慢恢複城池的生產生活,又漸漸地向周圍輻射,逐步清繳周圍的零散蠻族人。
在李祁的筆下,《梁丘傳》第二冊以各種戰役為主,部隊不斷擴大,後期就是占領城池,恢複民生,外加大搞生產和基建了,甚至第二部寫各種戰役的時候,梁丘借鑒了不少他前世曆史上的著名戰役。
第三冊應該就寫起來更順了,畢竟文章的整個基調已經鋪好了。
李祁慢悠悠的寫著他的第二冊話本,這種沒有編編催稿的日子真的是太美好了。
就在李祁第二冊快要寫完時,豐來書肆來人,說第一冊的樣本已經印好,要他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