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知道,自己偷跑是要承擔極大的風險的。
目前他與曹操等人正處於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在這個平衡點上,曹操縱是想除掉他,也要礙於名聲、威信等因素,不得不按捺住心底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一副親厚的模樣。而劉備,明知曹操等著抓自己的錯處,也裝作不知,和曹操保持著虛假的友誼。
一旦劉備選擇逃跑,這個平衡點將會被立刻打破。
到那時,曹操既有了追究他的理由,也有了除掉他的機會——
在偏野的山地,讓一個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是再容易不過的一件事。
劉備深知利弊,可他還是決意要逃。
因為,曹操於他,就像一把時刻懸在脖子上的鍘刀。
一旦朝中局勢有變,這把大刀,就會毫不留情地落在自己的脖子上。
在劉備成功跑路之前,呂布曾讓士兵過來找他,請他過去敘舊。
呂布已被軟禁了將近半年。一開始,他還滿懷希望地蹲著,覺得自己很快就能被放出去,與家人團聚,重新在馬背上一展雄威。
可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每日好吃好喝的供應不曾間斷,釋放的消息卻遲遲不來,呂布日漸焦慮,call劉備的頻率也從兩三個月一次變成一周一次。
劉備不堪其擾,他根本不想跋山涉水地去聽呂布倒苦水,也不想聽呂布明裡暗裡的請求。他多次告知呂布:他根本無法左右曹操的決定,甚至自身難保。然而呂布竟然一根筋地認為:曹操當初饒他一命,是因為他劉備的求情。
劉備有苦難言。偏偏呂布還覺得他不儘心,言辭間逐漸多了一分怨意。
劉備心頭凜然,他知道曹操的網已經四處布下,再不逃,等到收網之際,等待他的隻有一個束手就擒。
因此他誆哄了呂布,叫他以赤兔馬相贈。
呂布起初勃然不願,最終,敵不過劉備的軟硬兼施,將赤兔馬拱手相讓。
呂布的住所素來有眾多士兵把守,這一切自然未逃過曹操的耳目。
劉備此舉可以稱得上明謀,可曹操並沒有任何阻止的意思。
曹操的幾個心腹謀臣很早就向曹操進策,讓曹操提防、限製劉備。
這當中的提議又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以荀攸、郭嘉、崔頌為首的主張“劉備不可縱”;另一類則是以程昱、戲誌才為首的主張“當殺了劉備永絕後患”。
曹操原本更傾向於前一種主張。除了政/治上的考慮,亦有幾分惜才之意。
可隨著局勢的變化,對劉備此人了解程度的加深,曹操在堅持原有主張的同時,不免生出了幾分不一樣的想法。
他對劉備的態度,從荀攸、郭嘉、崔頌的“不可縱”,漸漸轉向程昱、戲誌才的“當殺永絕後患”上。
而若要殺劉備,劉備此次籌劃的逃跑,正是送上門來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所以,在洞察劉備的預謀後,曹操非但不予阻止,還大開了方便之門。
他想將劉備放出許都,找個僻靜的地方就地格殺。
對於曹操的這一計劃,郭嘉、荀攸等謀臣皆表現出少許的憂慮。
崔頌也不太認可曹操的這個決定。
這個計策,雖然能快速而有效地解決掉劉備,但變數太多。
一旦哪個環節有失,離開許都的劉備就像投入大海的魚,再也捉不回來了。
崔頌便向曹操進言道:“劉備勇武善戰,又有關羽、張飛兩名驍將忠心護佑。今得赤兔馬,日行千裡,若放他離去,怕是縱虎歸山,一去不返。”
曹操道:“行計當如行軍——冒其險,貴在神速,哪有百無一失的道理?”
崔頌道:“我聽聞劉備領平原相時,曾遭遇刺客。那刺客收了旁人的錢財,竟不忍殺之,反倒把事情原委悉數告訴了劉備。可見劉備心智過人,能以言語左右他人,”
縱觀有關劉備的曆史記載,此人的心智與話術不可謂不可怕。姑且不論他對諸葛亮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讓諸葛亮為蜀漢鞠躬儘瘁了一輩子;就說他被人買刺客刺殺這事,劉備竟然能用自己的“親善”“感化”刺客,還讓刺客反水,把自己雇主賣了,足見劉備此人的心智與話術到了怎樣的一種可怕的程度。
除此之外,《典略》還記載了劉備的高超求生技能:倒地裝死。能騙過敵人的裝死神技,加上劉備多次逃命成功的成就,劉備的求生能力實在是非常強。
這讓崔頌不得不擔心,擁有強悍的話術與硬核的逃生技能的劉備,裝配了一頭傳說中的神駒赤兔馬,能被曹操派出的刺客殺死嗎?
曹操雖被崔頌說動了幾分,但他沉吟許久,仍未改變原有的想法:“棋子已下到一半,更改布局容易傷筋動骨。正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不若按照原計劃行事,掌控劉備的行蹤即可。”
崔頌行禮退下。
他來到室外,看著被白雲遮掩,在陽光的暈染下好似一塊巨大玉璧的天空,心想,或許所謂的“曆史進程”當真存在,並不會因為某個人的乾預而改變軌跡。
劉備這位英雄,終究要一展宏圖,在曆史的長卷上留下流傳千古的傳奇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