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德不配位(2 / 2)

奸臣夫人重生後 烏龍雪 3086 字 11個月前

這個說法其實算是合適的,有關西北軍馬兵糧等事的問題其實一直存在,隻是多年來也沒有太過嚴重,宣帝又不是個大有作為的精乾君主,所以西北事務也就沒有派人專門盤查。

如今秦王與荀澈提出要查,其他臣子並沒有任何理由勸宣帝不查,總不能說放任弊端。尤其是荀澈還單獨提出,就算沒有弊端,也要審核確認。而英國公所說的郴州變故,就更是剛剛發生。

那麼此時吳王一派唯一能做的,基本上也就是勸宣帝另選旁人,哪怕不選支持長春宮與吳王的人,至少也不要讓秦王親自前去。

隻可惜正如英國公所說,西北民風彪悍,既有山匪,又有西狄流寇,而過去多年的弊病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前往的欽差未必能真有功績,反而很可能有危險。所以雖然有不少臣子的確讚成秦王不宜前往,卻也沒有人主動站出來表示自己願意去,甚至有人被點名推薦前往的,還在含糊推脫,表示自己並不合適等等。

所以在時間並不算很長的爭論之後,最終在秦王再次表示自己並無所懼、願為君父分憂之後,秦王前往西北巡查之事,便算基本落定。

廷議之後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自然議論紛紛。其中的重點也不是西北的軍需問題,也不是兵部與戶部是否會因為這一次的西北清查而麵臨下一輪的清洗與變動,更多還是集中在秦王與吳王,這兩個最主要的儲君人選,到底在格局氣度上,有幾分差異。

雖說宣帝本身對皇子的喜愛非常重要,但是家事還是比不過國事的,先前在趙王重病的事情上,吳王的確比秦王似乎更得了幾分宣帝的認可。可西北之事一提,所有的後宮家宅等等便全都算不得什麼了。

而更加耐人尋味的是,荀澈與秦王在朝會上的一唱一和,至此算是再次正麵證明,這對君臣之間的關係已經徹底重新緩和,甚至也顯示出了秦王在奪嫡之事中的決心與態度。

不過長春宮多年的聖恩到底不是空談,吳王在朝會上雖然沒有能夠立刻給出任何對於秦王的回應,在四月底五月初,秦王預備行程即將離京趕赴西北之前的這段時間,京城中卻忽然冒出了無數的流言,到底還是讓局勢再次呈現了新的平衡。

而這些流言主要攻擊的對象,是荀澈。

一方麵是在春闈之後,開始有人提出荀澈不曾參加科舉,雖然有文淵書院這個背景,可並無什麼實際的政績,不過就是因著爵位以及參與皇室內務,得到宣帝喜愛而已,居然就得到了中書省四品長史的位置,參議軍國大事,實在資格不夠。

而另一方麵有關荀澈的私德,尤其荀家對待荀老太太的孝道,甚至荀澈與俞菱心的婚事,俞菱心娘家的關係等等,也被拿出來說了又說,意思還是指向年輕的荀澈,實在是德不配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