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盛世太平(2 / 2)

奸臣夫人重生後 烏龍雪 3898 字 10個月前

倘若太子一口答應,其實是很不合理的,宣帝的中風是得到了緩解,但是也沒有緩解到跟中風之前的程度一樣健康,身體什麼時候再出問題都有可能。吳王尚未就藩,而魏王的案子尚且沒有答案,京城局勢這樣動蕩,太子若是離開京城,無發輔佐宣帝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其實更像是想要去西北整頓的同時握緊西北重兵。

但是,若太子一口拒絕宣帝如此說法,也不是沒有問題的,首先就有抗旨的嫌疑,其次就是這京中微妙的局勢。就如同在魏王身死的事情上一樣,明麵上當然是沒有什麼能夠直接聯係到太子的證據,而吳王的遇刺、趙王的中毒,也都沒有證據,可是所有的事情的得利者,都是指向了太子。若是按著這個思路來看,寧可抗旨也要留在京中,隻怕也是要繼續攪弄風雲的嫌疑。

所以宣帝的這一個問題,太子根本沒有任何能回答好的方式。即便去辯解或是抗辯,又或與輔臣們討論,其實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基本上當宣帝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已經對太子生了疑心,甚至起了更進一步的意思。

隻不過太子,就如同皇後一樣,並不是一個可以真的按著帝王一時的心緒起伏或者喜好,隨意輕言廢立。無論現在有多少說法是虛虛實實地扣在太子頭上,隻要沒有鐵證如山,宣帝也不能隨意要更多儲君之位。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官與宗親公卿們,應當何去何從?年輕的太子又當如何回應?

一時間,大殿之中也再度寂靜下來,所有人都在戰兢中見證著這場風暴。

“臣,遵旨。”太子居然並沒有猶豫,上前一步,恭敬躬身,“但臣亦有奏。先前陛下已有明旨,令吳王年後就藩。臣請求陛下不要收回成命,仍舊令吳王於上元之後,前往泉州封地。臣亦會遵旨前往西北巡查,以安君心,以安國本。臣去歲請旨前往西北之時,已有馬革裹屍,報效君父之心。今蒙君父錯愛,加以青宮之位,臣雖惶恐,卻不敢忘保國之本。隻是京中如此變故頻頻,臣以為吳王,並長春宮,皆不能脫離乾係。昭陽殿,亦有諸多不當。但,皇後娘娘為陛下發妻,四皇子趙王為陛下嫡子,倘若臣在西北殉國,還有趙王輔佐陛下,臣雖死無憾。”

“準奏。”宣帝的回應也並不慢,顯然是已然思慮過了的。而這輕飄飄的兩個字,也成為了最沉重的晨鐘暮鼓,重重砸在了在場群臣、以及天下之人的耳中心上,給天旭十五年的臘月年下,蒙上了極大的不安陰影。

這並不是因為登上儲位其實隻有數月的太子就已經如何贏得人心,而是宣帝所顯示出的姿態實在令人恐懼,在頻頻的變故之後,在中風的掙紮之中,宣帝的劇變簡直像是脫胎換骨,好像一夜間就拋開了所有的優柔寡斷,也同時切斷了所有的寬仁溫厚。

此刻的宣帝,更似一個多疑而殘暴的君主,雖然暫時還沒有發出任何追責前事的殺頭旨意,但這輕飄飄的一句西北局勢,儼然就是要太子前往殉國,好另行更動儲位,這樣的變化如何能叫人不心驚不恐懼?

在帶著這樣的戰戰兢兢,以及其他的不安思慮,整個京城的年下都是一片蕭索,甚至連張燈結彩的人家也沒有幾戶,直到臘月十五,聽聞此事的宣帝在朝堂上直接問詢,為何民間不喜慶,臣子的家中也不歡慶,難道是覺得先前朕的中風就是一定會龍馭上賓,你們連提前服喪的心都有了嗎?

此言之荒謬,以及嚴重,讓文武百官登時便跪了一地,最後還是輔臣們硬著頭皮表示皇上多慮,今年冬寒風大,民間大約隻是張燈晚些。官員們不敢鋪張,也是心知君父龍體有恙,亦兼三殿下新喪,略沉幾日,想來到年下便好了。

所幸宣帝並沒有繼續再多發作什麼,但臣子們以及商戶百姓們卻都越發驚恐,同樣的也在驚恐之中行動迅速,雖然心中沒有喜氣,臉上也沒多少笑容,京城之中的披紅掛彩,燈火裝飾,還是都很快強行補出了不少,看上去似乎也像是將要過年的樣子了。

然而事實上,此刻在街道間往來搜檢的兵士,以及加調駐防的軍伍在京城之中往來穿梭的兵甲聲音,其實才是京城此刻最真實的狀態,如箭在弦,人人自危,誰還有心思如何歡慶飲宴?

但,臘月二十二,一道旨意再次發出,命群臣並命婦,按著往年慣例,在臘月二十九到晏慶殿並升平殿飲宴,君臣同樂,同慶盛世太平。

接到旨意的公卿群臣麵上當然是含笑應領,心中卻隻能苦笑,這……這真是是盛世太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