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縣試(三) 一更(1 / 2)

今日試題共三, 四書占其二,作詩一則。

辰時剛到,也就是後世早上七點整, 第一道考題公布: “洋洋乎發育萬物”,要求補足缺失前句後,默寫整篇, 並作釋義。

有點刁鑽,但不多,幾乎是看到題目的瞬間, 秦放鶴腦海中就自動浮現出正確答案:此句選自《中庸》,主旨在於讚美聖人德行, 順帶教導參與政治的讀書人修身養性。

整體來說比較平,又帶有濃烈的政治價值傾向, 主打一個根正苗紅, 非常適合用來做開場。

不過出題人也小小挖了個坑。

大多數人背書都講究一個慣性, 簡單來說就是大腦自帶的邏輯思維讓人本能地遵循正確順序,比如從前往後背。

若單獨提示前後一句, 讓你接中後段, 通常比較簡單。或者給出後半句,前半句也相對好補。

最難的就是這種掐頭去尾, 讓人想按慣性都摸不著方向, 猶如身處潭中,飄飄蕩蕩沒個依靠。

考場各處陸續響起筆尖劃過考卷的細微沙沙聲, 中間還夾雜著稍嫌煩燥的紙張翻動聲,顯示出諸位考生不同的心理狀態。

早起就下了點雪粒,隻當時不夠冷,紛紛化雨, 這會兒昏沉沉的日頭漸高,反倒凝成雪了。

細碎的雪粒紛揚而下,落在瓦片、卷麵上,沙淩淩,倒有幾分動聽。

天冷,硯池裡的墨汁凝結很快,秦放鶴不得不少量多次,這才能保證運筆流暢無滯澀。

但還是冷。

火盆溫度產生的速度並不足以覆蓋流失,麵朝風口坐著不動,雙腳迅速變冷,然後發麻,露在外麵的指尖沒一會兒也凍紅了,手指僵硬。秦放鶴不再猶豫,直接翻出羊皮襖穿上,又把暫時用不到的籃子擋在腳前,不多時便暖意融融起來。

雪粒下得密且快,為防前半截考卷被打濕,秦放鶴寫一段就用草稿紙蓋住,再定時拂去積雪,倒也還好。

雪一時半刻化不了,倒比直接下雨好得多啦。

每道題作答時間為一個時辰,辰時過半時,便有監考官帶人入場,巡視之餘,也在每一張考卷寫字末尾處蓋戳。

這麼一來,收卷之後所有人的答題速度便一目了然,若前半場一個字都沒寫,後半場超常發揮的可能性也不大,基本可以準備下一屆了。

不少人平時就不算背書滾瓜爛熟,又在這個大環境下,八分本事也隻能使出六分。

正急得撓頭時,又瞥見考官身影,不覺心如擂鼓,大冷天愣是急出一身汗,下筆都發飄了。

有人邊擦汗邊作答,手一抖,筆尖一頓,考卷上瞬間暈開一團墨跡,他腦瓜子登時翁了一聲,滿腦子隻剩下一個念頭:完了。

考卷要求整潔無修改,隻這一筆,便已宣告今科無望。

明年再考,說得輕巧,多一年便多一份花銷,隻報名保銀便要二兩,便是殷實人家也要精打細算。

待走到秦放鶴麵前時,監考官低頭就見小小一團裹在大羊皮襖子裡,一筆一劃寫得認真。

再看考卷,平整光潔,字跡工整無汙漬,心下便有三分喜愛。

年紀不大,倒是寫得一手好官文,隻不曉得是誰家子弟?

辰時一過便收卷,考卷和草稿紙一並上交,期間有未答完的考生哀告不斷,隻求寬容片刻,終究無用。

交卷後有一刻鐘的休息時間,秦放鶴忙跳起來活動手腳,將那太極拳前幾式打了一回,感覺到血液重新在體內奔流,指尖漸漸有了溫度,四肢不再僵硬,又取出帶來的紅糖薑片等物煎茶。

還好,雖有些冷,但自己準備充分,暫時還不用吃藥。

紅棗薑湯煎了濃濃一碗,深深的紅褐色藥汁也似,秦放鶴捏著鼻子一口氣灌下去,不多時便覺滾滾熱流自腹內襲來,鼻尖竟也沁出一點薄汗。

果然薑還是老的辣!

巳時一刻剛過,提醒考生就坐的鼓聲便響了,秦放鶴忙端正坐好,看放下來的第二道考題。

唔,難度加倍!

第一題好歹給了一個整句,這次竟隻有幾個字!

“鎡基”。

鎡基,最常見的意思就是鋤頭,農具,而前來應考的書生大多家境不錯,尋常隻兩耳不聞窗外事,何曾理會農桑!怕是連這玩意兒長什麼樣都不清楚。

怕隻怕他們自作聰明,想到“基業”之類的意思上去,就偏題了。

鎡基一詞在文籍中出現頻率並不高,而四書中常被提到的有且僅有一處:“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前半句是“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出自《孟子·公孫醜》,大意是“雖然聰明有智慧,但最好還是乘勢而起;雖然有合適的農具,也要靜候農時”,意在教導人把握正確時機順勢而為,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秦放鶴答這道題的時候,聽見競爭對手們煩躁的聲音就更大了。

隔壁考號也不知是哪位仁兄,看了題目之後就開始一聲接一聲歎氣,嘟嘟囔囔說什麼“我在哪兒見過來著?哪兒來著……”

一道題兩個小時根本用不完,嚴寒環境下考試格外容易餓,秦放鶴寫得差不多後就有意識地落地活動手腳,先熬了一小盞香噴噴的紅棗小米粥吃。

隔壁心浮氣躁的考生正抱著頭痛苦時,忽然就聞到一股濃香飄來。

考生:“……”

狗日的,誰?!是誰這麼早就吃飯!

還讓不讓人考試了?!

巳時一刻,監考官開始催促交卷,秦放鶴麻溜兒交了,立刻跳下座位準備做午飯。

餓死了餓死了餓死了……一碗小米粥根本不頂事兒!他要吃頓大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