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 字跡(1 / 2)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塞外的疫病果然越發嚴重起來。

剛開始隻是在附近的幾個部落裡蔓延,可是由於西域商路的開通,各部落間的交流比以往要多出了數十倍。來來往往的人就將病菌帶去了更多地方,根本無法控製。

原本第一個感染疫病的部落是會遭受群起而攻之的,畢竟都怪他們事先隱瞞,坑了這麼多人。

但後續感染上的人,除卻大秦那邊迅速反應過來進行了控製和提防之外。彆的部落大都選擇了和他們一樣的處理方式,即瞞下這件事,不對外聲張,繼續進行貿易往來。

哪怕秦國邊塞對外傳遞了塞外出現疫病的消息,希望各部落能夠儘早防治。這些部落也一個兩個都否認自己部落有人染病,為了利益繼續裝作若無其事。

鬨到後麵,還真就成了法不責眾。新感染的部落除了跟著一起緘默之外,沒有其他選擇。

這種時候仿佛隻有拉所有人下水才是最佳方案。

反正他們也不是同袍。

大秦不管他們這些小心思,反正秦國商隊出行會自己注意,儘量減少和各部落的接觸。

以前為了安全起見,會在部落裡借住歇腳。現在嘛,寧願在野外露宿,也不會去其他部落的,保不齊哪家就有瘟疫。

瘟疫這種消息是很難瞞得住的,尤其感染的人多了之後。那些部落自以為可以粉飾太平,可實際上越往後麵越沒用。

感染了疫病的部落互相之間默契地保持口風一致,提起都說沒這回事,然後心虛地相視一笑。

可實際上這部分人都是局中人,真正沒感染的部落早聽到風聲躲開了,根本不和他們接觸。

遊牧部落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性強,這裡有瘟疫,那就遷徙跑路。

左右塞外很多還沒建國的小部落本就時長遷徙,今天在明天跑了的都很常見,大家因此沒怎麼懷疑。

不僅是健康的部落跑了,甚至連馬匪都跑了。

馬匪也是惜命的。

有疫病的部落隨著病菌的毒性增強,自己自顧不暇,隻能儘量維持住正常的通商。往外搞事情太勉強了,所以這些半商半匪的部落就消停了。

純匪的部落,基本由匈奴人組成。

匈奴覺得他們可真是太倒黴了,前腳被大秦搶了河套,為了回血不得不去搶商隊過日子。而且大秦的商隊還不能隨便搶,免得引來大軍圍剿,隻能去搶搶戎人。

結果還沒搶多久呢,戎人爆發瘟疫了。

晦氣!

原本這些西邊的匈奴還不是很想跟著東邊那群去打東胡,覺得跑那麼遠去人生地不熟的東北太折騰了。而且種地哪有搶劫來錢快?能不勞而獲為什麼要自己種地?

西邊很多匈奴部落也不在河套種地,他們就是純搞搶劫的。搶的大多也是戎人,都是熟手了。

現在西域的戎人不能隨便接觸,他們上次搶了一個。戰利品沒搶到多少,反而把病菌帶到了自家部

落裡,倒黴得不行。

幸好感染上疫病的隻是個奴隸,而他們部落因為之前被像喪家之犬一樣趕出了河套地區。

當初走得匆忙,像是牛羊之類的家產,還有奴隸這類沒法騎馬跟著逃跑的存在,都遺留在了河套沒帶走,被秦人接手了。

現在部落裡也沒剩幾個奴隸了,基本都是最近才從附近的戎人部落搶的。

所以那匈奴直接把奴隸驅趕回了他們自己的老家,算是放歸了。然後麻溜地收拾包袱,趕緊跑路。

東胡是吧?我來了!

除了往東邊去的匈奴部落,就是往西邊去的戎人部落。

沒染病的戎人可不會跟著匈奴跑,免得送菜上門。但由於西域商路的存在,直接往正西邊跑屬於自尋死路,鬼知道那些蠢貨會不會把疫病一路傳播到西方去。

因而這些人所謂地往西跑,隻是相對秦國來說的西方而已。在秦土的正西邊是青藏高原中的西藏區域,那裡正好地廣人稀,適合躲避瘟疫。

西藏這邊主要活動的是西羌,這也不是一個整體的族群,同樣是大大小小不同的羌人部落。

除卻白馬羌被秦國吞並成為了四十八郡之一外,其他在高原地區活動的羌人還保持自由身。

西域的戎人往西羌跑,對他們自己來說應該叫南下。

嗯,或者說南上?

其實真正在正兒八經的新疆地區活動的部落目前還沒怎麼感染瘟疫,瘟疫的蔓延區域在青海這邊。

大秦往西走的商路是先進入青海,再往西北去新疆,接著往西進入中亞的。秦朝的領土目前還沒囊括青海,依然在高原之下活動。

介於青海也是高原,在這裡生活的戎人過不下去要往西羌跑,難度倒是不怎麼大。他們去了西羌之後想要適應當地的海拔會比中原人容易,否則也不會跑去那邊避難了。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這裡有個比較大的勢力叫月氏。

目前的月氏還沒發展到後期稱霸河西與敦煌、能成為匈奴勁敵的程度,他們還隻是戎人中較為強大的一支。

月氏算是附近部落裡反應最聰明的了。

大部落有大部落的好處,能調動更多的人手做出更好的應對。所以瘟疫很快在月氏中控製了起來,不像彆的部落那麼嚴重。

介於這一點,月氏便沒有放棄好不容易找到的棲息地跑路。他們現在駐紮在某個鹽湖附近,仗著鹽湖裡的純淨湖鹽和西邊做起了賣鹽的生意,還挺聰明的。

靠著鹽湖,月氏不需要自己辛苦跑商,隻要等商人路過就行了。

青海這裡鹽湖很多,月氏目前沒能占據全部鹽湖,但也占據了數量可觀的一部分。附近的部落能在彆的地方尋到鹽自給自足,不會找月氏買鹽,可西方的商人和大秦的商人就不一樣了。

這兩邊都是路過的,又不定居在青海。他們不可能留在這裡慢慢搜尋鹽湖,最快的方法莫過於找地頭蛇買鹽,再帶回國內倒個手賺差價。

尤其是西方,

他們的錢可太好賺了。

倒是大秦似乎不怎麼上這個當,月氏懷疑秦人尋到了其他鹽湖??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在自己采鹽販售。

月氏知道海鹽和井鹽不如湖鹽純淨,秦人絕對不可能因為有這兩種鹽就不買湖鹽。湖鹽的雜質和苦味可比另外兩種少多了,拿回去稍微精煉過濾一下,就能出細鹽。

貴族們能吃上更好的鹽,就絕不會委屈自己。

但秦國商人並不熱衷從他們這裡買鹽回去售賣,顯見是有彆的純淨鹽獲取渠道。

做不了秦國的生意實在遺憾,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月氏還沒到能霸占全青海鹽湖的地步,和大秦對上實在沒什麼勝算。

月氏所料不錯。

秦國確實找到了個不錯的鹽湖,並且據為己有了。這個鹽湖離大秦國土還很近,就在出隴西之後沒多遠的地方。

隴西西出一段距離便是青海湖,當地稱之為仙湖。青海湖的西南邊有個大型鹽湖,沒有名字,隻稱鹽池。

也就是後世出名的茶卡鹽湖。

仙湖鹽池產出的鹽味甘美,頗受陛下和太子的喜愛。且它極易開采,隻要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下麵就是天然的結晶鹽。

曆史上這個鹽湖引起過許多爭端。

隴西兵馬以“維護商路安全”為借口,直接駐紮在了附近。因為這裡確實是西域商路的沿線,而且距離大秦很近,倒是沒怎麼遭受懷疑。

大家都以為秦人是為了保護商隊才在家門口陳兵的。

除非像月氏這樣做賣鹽生意的,才會四處打聽各地的鹽如何,尋常部落誰知道海鹽和井鹽雜質多啊?

他們內陸的一直吃的湖鹽,以為天底下的鹽都這樣呢。

那鹽湖原本是一個部落占據的,秦人搶了他們的地盤和鹽湖,他們也敢怒不敢言。收拾收拾跑去彆的地方駐紮了,反正青海鹽湖多的是。

沒人覺得這有什麼,青海當地的部落自己就會為了搶鹽湖打起來,大家都習慣了。

不過秦人多的是取鹽的途徑,聽聞海鹽取之不儘用之不竭,想來秦人應該不稀罕這鹽湖吧?

那部落就是這麼想的。

懷疑秦人搶他們地盤是看這裡地理位置不錯,又被他們休整過可以直接拿來駐紮。至於後頭的鹽湖,倒是沒太在意。

因為部落自己都沒在意這個,也就沒往外頭說。月氏的勢力範圍距離這裡有些遠,不曾打探到什麼消息。

始皇帝盤算著不管如何,得想法子把這個鹽湖納入大秦國土。彆的地區可以作為附屬國,這裡不成。

仙湖鹽池的產鹽量極大,若能派大量人手過去開采,整個大秦吃鹽都不成問題了。

古代人民平均壽命不長,和很多因素都有關係。除卻最明顯的吃不飽、穿不暖、染病難愈之外,鹽也是一個重大的原因。

底層平民吃的鹽雜質很多,對身體極為不利。但人又不能不吃鹽,不吃鹽沒力氣,無法維持生活。

庶民要做很繁重的體力活

,鹽對他們來講就不僅僅是維持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維持生計的必需品。哪怕吃雜質鹽相當於慢性服毒,他們也得吃。

結果統治階級搞了個不加賦而國足,在鹽價上做文章。賦稅是沒變了,鹽價居高不下,為了吃鹽得花很多錢,本質上就是在交稅。

吃不起鹽的,那就隻能少吃。鹽是少吃了,可苦活沒少乾,身體哪能不透支呢?

吃得起鹽的,也沒好到哪裡去。畢竟平民百姓吃的可不是細鹽,吃多了同樣對身體不好。

總之左右都是為難。

古人也不傻,尤其是貴族,大家當然知道不夠純淨的鹽對身體不好。

否則貴族何必自己追求細鹽,鹽商又何必把細鹽賣上高價?那可不僅僅是因為細鹽口味好,光靠口味賺錢。

始皇帝在問清楚鹽池的產量之後就心動了。

他對太子說道:

“倘若能叫庶民都吃上白鹽,大秦便再不缺男丁了。”

一方麵,可以減少毒鹽帶來的人口損失。另一方麵,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長庶民的壽命,穩賺不賠。

以前不能這麼乾,是因為提純井鹽耗費太大了,庶民是真的吃不起。而且產量也不高,頂多能供應貴族。

後來的朝代不這麼乾,有些是統治者無所謂庶民死活,有些是人多不缺男丁。

但是大秦很缺人!

扶蘇著手畫了一張地形圖:

“父親你看,這一片區域都是山脈和高原,繼續往西往北也有山脈屏障。若是後世子孫有出息,自然可以將整個高原納入囊中。”

往西吞要一步步吞,先吞了青海,再考慮新疆。高原北端有個祁連山脈,再往北還有沙漠,山脈和沙漠之間隻有靠山腳的一片區域可以行動。

如果掌握青海,那西邊的敵人要往秦土打。要麼走西藏,要麼走這條夾在山脈和沙漠間的道路。

然而大秦即將馴養匈奴,彼時可以在山脈合適的位置修建關塞,再遷一些匈奴部落在這個必經的要塞上駐紮。

如此一來,敵人走這條路打過來,就要麵臨攔路的匈奴,和隨時可以從山脈缺口湧出去支援的秦軍。

總不能往北橫穿沙漠吧?

北邊可足足有好幾片小沙漠呢。

扶蘇劃下的這個防守範圍恰和明長城類似,明朝的長城西至嘉峪關,嘉峪關就設在祁連山的西端某處。關外不遠就是巴丹吉林沙漠,再往東南還有個騰格裡沙漠。

始皇帝細細看過後頷首:

“確實如此。”

他提筆在上麵標注了一下,準備留給後人。

當真占領了青海,那肯定是要繼續往西修長城的。正如太子所言,長城沿著祁連山修就很合適。

始皇還道:

“尋常人難以適應高原氣候,得記得在此訓練出強悍的軍隊來。”

否則中原的兵去征戰青藏高原,那簡直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想占領西羌等地,就得先培訓出不受當

地地理條件影響的強兵來。

如今大量戎人往西羌奔逃,就空出了不少青海之地?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好些地方都沒了部落駐紮。可惜秦國沒有餘力過去占領,不然出兵剿滅月氏之後,說不定就能把整個青海納入囊中了。

始皇略有些惋惜,不過他也知道這樣的機會以後肯定還會有的。

瘟疫之類的東西又不是隻出現一次,中原隔三差五就有大疫。大秦隻需做好準備,不要再錯過下一次機會即可。

說完青海的戎人,二人換了一張輿圖去商討匈奴的動向。

之前說過有些西部的匈奴人原本不願意千裡迢迢去打東胡,現在因為怕沾染瘟疫,倒是跑了一堆過去和東部匈奴結盟。

東部的匈奴聽聞西邊出現了瘟疫,也是大驚失色。防備了好久,確定過來投奔的匈奴沒有感染,這才放心。

但這件事也變相促使了匈奴提前發動對東胡的進攻。

因為他們已經聚集到了足夠的人手,而且人太多了。再不去搶一搶東胡,日子就要真過不下去了。

有些匈奴人過來投奔前狠狠心拿走了族裡全部的糧食,還說等打下東胡再來接剩下的老弱婦孺去過好日子。

這話誰信誰是傻子。

真能打下東胡,就能從東胡搶女人生新的孩子。反正他們現在聚集的匈奴人數多,也不那麼缺青壯了,還能等得起下一輪的孩子長成。

更何況,也不是所有匈奴都把孩子拋下的,被拋棄的更多還是老人和女人。

這些沒有食物也沒有依靠的人要是放著不管肯定要餓死,大秦一直關注著匈奴,當然直接就接手了過去。

老人也便罷了,婦孺是真的很有價值。

北邊的邊塞區域有一些匈奴混血的庶民,不太容易討到媳婦。但因為他們混血的身份,天然親近中原人,是大秦理想中的取代匈奴部落的人選。

被匈奴拋棄的女子正適合與他們通婚,大家都是匈奴後裔誰也彆嫌棄誰。秦國願意接納這些老弱在大秦邊境定居,已經算是格外開恩了。

等下一代的混血孩子出生,培訓一番就可以直接去塞外劃分草場,各自管轄一片區域。

還有這段時間收下的孩子,趁著年紀小洗腦一波,也將是非常合適的有生力量。

除卻這些帶匈奴血統的人外,其實還有些被拋棄的婦人是以前遭匈奴擄掠的中原女子。

這些女子大多已經無法歸家了,不是時過境遷已經找不到家人,就是回去了也沒立身之地。

燕趙邊境倒是沒有什麼對女子貞節方麵的苛刻要求,主要還是生存問題。家裡田地本來不多,父母兄弟日子難過,又有自己的小家,哪有功夫多養個人。

實際上那些女子自己也不樂意繼續待在邊境,總有一種還會再次遭到擄掠的擔憂和驚懼在。

秦吏便問他們願不願意去南邊,南邊現在正缺人手。

有些人去了,有些人沒去。不論去不去,大秦各地都缺人,她們總不會沒有個落腳地的。

秦吏給她們中不少人立了女戶,不願走的還能進工坊做工養活自己。時隔多年終於歸鄉,才恍然發現故國已經沒了,但是日子好像更好過了。

這些人倒是比親眼見證故國覆滅的庶民更快地倒向了大秦。

用她們的話來說就是:

“好日子過多了真是矯情,去匈奴吃幾年苦回來,保管你們再不惦記故國!”

在她們看來,六國庶民的日子再苦也是甜的。所以她們很瞧不上有些人一邊享受秦國給的優待,一邊依舊把秦人當外人防備。

她們家鄉的庶民則正好相反,認為她們被點小恩小惠就收買了。秦人對他們再好那也是外來者,我把你家砸了再給你建個好房子,難道你就得對我感恩戴德嗎?

雙方各有各的立場,誰也說服不了誰。

秦吏並不在意,大秦本就沒指望能立刻抹滅故國對他們的影響。

而且,現在不心動,也不過是因為給的好處還不夠多。說不準再過些年,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他們就沒底氣繼續排斥秦人了。

匈奴和東胡的戰爭一觸即發。

戰爭規模比所有人預計得都要大,畢竟東胡的部落們也不是傻子。發現匈奴有糾結大軍攻打他們的意圖後,他們也沒有坐以待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