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古代沒有農業科技嗎?】
【答案是:有。】
【不但有,而且一直影響到現在。】
天幕下的古人集體摩拳擦掌,擼袖子蘸墨水,等著抄筆記。
荊咕也不負眾望,首先放出的就是一條條長長的白色“房子”。
“這是什麼?”
成年人還能忍住好奇,秉承著“天幕說的一定有道理”強裝理解,幼童就直接問了出來。
大人們也在心中附和:對啊,這是什麼!
荊咕開始從這“白房子”古代的雛形開始說起。
【我國最早的溫室記載是在漢朝,在漢朝以後一直在持續發展。】
秦朝時期,始皇帝命人在溫泉旁邊種蔬菜,不過這還不是人為改造室內環境,屬於利用自然環境。
西漢時期,太官園種用密封的屋子晝夜燃火,西漢溫室栽培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蔬菜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
東漢時期,溫室栽培技術更進步了,廣泛使用為土壤加熱的技術建造溫室技術,種植的蔬菜多達20多種。
唐朝時,專門有了用溫室種植花木的“堂花術”。
能工巧匠們用比普通居室更大的紙糊窗子來增強透光性,在室裡開溝,把花盆放在溝上用繩與竹搭乘的架子上,在溝中倒入熱水,施牛溲、硫磺等熱性肥料來增加室內溫度,使堂中花卉提前開放。
南宋時期,在民間市場上,冬季有溫室栽培黃瓜上市,雖然因為冬日蔬果稀少價格比較貴,但足以說明溫室技術已經走向了民間。
元朝時期,溫室發展出了新技術。
農學家王楨在《王禎農書》中記載了溫室囤韭黃的新技術:“至冬移根藏於屋蔭中,培以馬糞,暖而即生,高可尺許,不見風日,其葉嫩黃,謂之韭黃。”
明清時代,溫室發展成了更方便、能保存的更久的地窖式溫室。
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又可以燒火加溫的立土牆開紙窗火暄式溫室等,是當時最先進的溫室技術。
.
“就歸畦內,冬月以馬糞覆之,於向陽處,隨畦用蜀籬障之,遮北風,至春,疏芽早出……”
天幕放出了《王禎農書》裡先進的溫室技術,沒有念出來的,百姓自己迫不及待念了出來。
大人自己不識字,一邊念一邊急忙催促孩子:“小寶你不是在學堂學過幾l個字嗎,快記下來,能記多少記多少!”
小孩撓撓頭:“哦。”
雖然學得不多,但是記不住就畫應該可以吧?
反正他知道畫得符號是什麼意思,知道怎麼跟爹娘解釋就行。
“十月將稻草灰蓋三寸,又以薄土覆之,灰不被風吹,立春後,芽生灰內,即可取食……”一戶簡陋的茅屋裡,窮書生也顧不上節省筆墨,手下龍飛鳳舞開始記錄。在寫著這些的時候,往日總念叨他考不上的爹娘小心翼翼幫他研磨
,眼神裡透著欣慰。
感受到這種變化,窮書生終於有了自信。
他雖然考取功名不行,但是他識字,完全可以學著這些農書自己種地,能養家糊口,讓爹娘和妻兒過得更好一些也不負自己多年所學。
而且因為家貧,鄉裡鄉親對他多有照顧,原本一直沒考上功名,窮書生實在慚愧,現在終於發現自己也是有用的。
隻要他識字會寫字,把農書抄下來造福鄉裡,也是回報大家了。
【到現代,從80年代開始,農業科技工作者掀起了以溫室技術和地膜覆蓋為主要內容的“白色革.命”
。】
【“白色革.命”
的“白色”,指的就是溫室大棚和地膜需要使用的材料,白色薄膜。】
【溫室可以推廣果、蔬種植技術在不適合自己氣候帶的地區廣泛普及,地膜覆蓋可以讓莊稼保水、提溫、除草。
地膜的大量使用,人為的改造了農業生產的環境生產,使得靠天吃飯的農民有了主動利用和改造自然條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產出率。
而且溫室技術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後,不僅僅是農業林業,還推廣到了畜牧業、水產行業。溫室畜牧、溫室水產蓬勃發展。】
荊咕先是放出了溫室大棚裡各種各樣的蔬菜,可以清晰看到普遍是分門彆類的種植,一座“白房子”貫通到底,隻有一種或者兩種適合種在一起的蔬果;
再放出溫室畜牧業,要更為龐大的溫室農場,內部是四季常青的草地,牛羊在恒溫的舒適環境下,悠閒地吃草,悠閒地養膘、產奶。
牛的顏色很多,黑白色、黑灰色、棕黃色、黃白色,讓古人看得嘖嘖稱奇,而那肥壯的身材,任人撫摸的溫順脾性讓人羨慕。
.
農人看著肥壯的牛那寬闊的背脊骨羨慕地恨不得爬上天幕去盜牛:“這骨架,看起來力氣好大!”
其他農人連連點頭:“耕地一定很厲害!”
“這是肉牛吧?”年長者道。
“管它什麼牛,這麼大,哪怕是吃也可以吃好久。”年輕人隨口一說,說著說著,自己已經感覺餓了。
“吃?”他女兒聽到吃得,兩眼立刻亮了,奶聲奶氣流著口水,吐字還有些含糊不清,吸著自己的手指:“爹爹,想吃牛肉!”
年輕男子慈祥地摸了摸女兒的頭:“嗬嗬,爹也想,但是吃不著,家裡既沒牛也買不起牛肉。”
不愧是女兒肖父,跟他小時候一樣,都想吃一些吃不著的,比如牛肉。
.
荊咕又特意放出了一組采訪視頻:
身穿衝鋒衣的女記者,站在白雪皚皚的高原上,手裡拿著話筒,對著鏡頭激動地說道:
“這裡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現在站在海拔3700米的青海省玉樹州界結石鎮上!”
因為天氣寒冷加上地處高原,女記者的臉上有兩團高原紅,短短幾l句話大口大口喘著氣,每一次說話時呼出的氣體清晰可見。
她側向鏡頭,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就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溫室大棚!”
鏡頭向後放,大片大片的“白房子”呈現在了眾人麵前。
那是一排排排列整齊的白房子,外麵看不到裡麵的情形,但是隱約可見有人在進進出出。
記者拿著話筒朝門口走過去,一邊對著鏡頭介紹:“今日是豐收的好日子,我們來隨機采訪一些當地的農民,看看他們對溫室大棚有什麼想法。”
她攔住一位戴著氈帽的中年婦女,對方的皮膚曬的黑紅黑紅,但是因為豐收,笑得神采飛揚,看起來健壯又樸實。
“您好,請問您是本地農民嗎?”
“是啊。”
“可以接受一下采訪嗎?”
“可以可以,是要上電視對吧?”說著婦女立刻理了理自己的頭發鬢角,把身上的泥土拍乾淨。
“請問您對溫室大棚是什麼想法?”
“好!非常好!特彆好!”婦女對著鏡頭笑得陽光燦爛,不難看出她的真心實意,“有了這項技術,我們青海人也可以吃到南方蔬菜了。”
……
“好,感謝您的采訪,我們去采訪下一位。”
記者簡單采訪這一位,相繼采訪了不同性彆、不同年齡段、看起來也不同經濟狀況的當地人,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答案,但是無一例外都是積極的。
“冬天有菜吃了,這可是年輕時想都不敢想的,吃咱自家種的蔬菜。”
“總算不用天天吃肉了,我吃了幾l十年的犛牛肉和青稞,終於有菜吃了。”
“豐富咱老百姓的餐桌,也豐富了咱養的牛羊的吃食哈哈!”
“我家的小羊很喜歡吃大白菜和胡蘿卜……”
“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好多了,比我那時候好,吃得也多咯!”
……
當采訪結束時,記者激動地給出了結語:
“曾經,美國人在海拔3200米的高度種菜,說我們華夏沒這個技術條件。現在,我們在海拔3700米的高寒缺氧地區種菜,打破了新的世界紀錄!”
“我們大華夏農耕帝國的地位,一直向前,從未動搖!”
.
女記者一席話說得古人們心情澎湃。
但是不同人看到了不同地可以學習的地方。
武周時期,剛剛成立的新聞部一陣興奮:“原來除了征稿寫稿,還可以這樣采訪當地百姓!”
“可以把參與的百姓名字也記錄上去!百姓的積極性一定更高!”
“這記者又誰來當呢?”一名新人弱弱地舉手,頓時吸引來所有仇恨,以及彼此之間的火花四濺的對視。
最後還是新任的新聞部侍郎姚崇拍案決定:“輪流!”
.
“高山地區也能用溫室大棚?青海可以,那新.疆呢?”玄燁激動地走來走去。
新.疆的準噶爾部動不動叛.亂,他也知
道,除了當地野心勃勃的噶爾丹,還有當地的文化和經濟完全沒有融入大清。
倘若大清研發出溫室技術,也能在新疆推廣,當地人接受了中原政府的惠民政策,一心一意種地去了,還會跟著噶爾丹叛亂嗎?
滿族人在進入中原逐步接受中原文化後,都沒有以前那樣擅長騎射漁獵,慢慢更喜歡漢人的農耕文明,滿族都可以,新.疆那邊怎麼不可以?
【華夏的溫室技術,從古至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其他國家幾l百年。】
【古羅馬在漢代時也出現了溫室,是用雲母片搭成的暖房,雖然透光性更強,但是沒有華夏內部生活加熱的措施,技術沒能流傳下去。】
【在其他地區出現的更晚,18世紀西歐才出現溫室栽培,1880年美國開始有溫室栽培,1830-1840年日本才開始有溫室,也是用紙糊的,叫做“紙屋”
,也是受了華夏時期堂花術的影響。】
【如今,現代溫室技術經曆了改良型日光溫室、大型玻璃溫室和現代化溫室三個階段後,溫室設施和栽培技術在我國迅速推廣應用。
至今,北京中山公園的塘花塢依然在使用起源於大唐的“堂花術”
。】
“驪山溫泉位置有限,在宮中試試溫室種植,也鼓勵民間嘗試。”嬴政看著天幕上變化的資料圖片,突然簡陋,但是有文字介紹,已經足夠給出大秦各種嘗試方向。
雖然大秦定然沒有後世那白色的不知名物體,但是天幕提到過的古代的紙大秦已經研究出來了,提到的古羅馬的雲母片,看起來像是貝殼,大秦也有條件,隻要大秦有這個條件,就有嘗試成功的可能。
嬴政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大秦到處是白房子,每一座白房子裡種滿了蔬菜,還養著膘肥體壯的牛羊馬,他的大秦子民吃得高高大大,出去打匈奴一個頂十。
越想越開心,嬴政嘴角掩飾不住的上翹:“若有成功者,獻上技術後朕賜他農官官職,去推廣向民間。”
比起一次性的重賞,明確的農官就意味著朝廷不看出身不看性彆地承包了鐵飯碗,連鐵飯碗裡的內容也提前給你規劃好了,明明白白的終身賞賜。
“諾!”農家人最為興奮。
他們弟子多啊,又可以出好多農官,比肩法儒有機會!
.
比起嬴政的滿懷期待,劉徹就是已經看到了希望。
因為天幕誇過的趙過,終於抵達長安,被他早就派人等待的官員立刻帶到了自己麵前。
“趙過!你總算來了!”劉徹興奮地起身相迎,大臣們有些看起來酸溜溜,他們從沒被劉徹起身相迎過。
趙過簡單行禮之後,根本顧不上感動帝王的起身相迎,直奔主題:“陛下,有縑帛嗎?草民縑帛用完了!”
“有有有!”劉徹看著天幕親口說過拯救他的漢武朝於危時的趙過,眼裡的喜愛都快溢出來了,“他們也在抄寫,你先學著,天幕講完立刻開始試驗。”
趙過:“是陛下。”
此時他一路奔波,
蓬頭垢麵毫不誇張,
連鞋子都有些磨破,衣服行囊上也滿是塵土。
雖然全身臟兮兮的來麵聖有些失禮,但是大家都沒在意。
什麼禮節,哪裡有實實在在的天幕內容重要。
如果不是大漢這時候沒有便於攜帶的紙張,他的家境也不夠任意揮霍縑帛,民間想借都借不到,趙過都不想趕路進未央宮。
實在是趕路也浪費了記錄的時間。
還好,宮裡人多,想必是記全了。
可以用心聽了。
趙過一邊聽一邊結合大漢的情況想,順便把自己熟悉的土地環境寫在另一側,進行對比參考。
劉徹暗中觀察,悄悄走過去,看到趙過一無所覺。
劉徹沒有打擾他,看著趙過在縑帛上寫得大漢土地的情況,十分滿意。
天幕推薦的人才,果然有過人之處!
.
“大唐既然本就有這項技術,想必推廣向民間更容易。”李世民看著天幕上的現代化農業,聽到大唐也在其中,頓時有了許多想法。
“這農報大唐也可以做起來,等宮中的技術成熟了,就登報推廣向民間。”
“各家若是能先有這成熟技術,也可以署名後登報推廣,惠及天下百姓,讓百姓也知道,不是所有世家隻會欺壓百姓。”
杜如晦等人連聲高呼:“陛下英明!”
都是後世無能子弟敗壞家族名聲!
唐末農民起義殺遍世家,明末農民起義殺遍宗室,天底下的百姓一聽,說不定以為世家都是明末宗室那種隻會占地違法之人,他們必須挽回口碑。
房玄齡:“我等這就回去讓府中莊園嘗試。”
都是有錢人,在自家莊園上沒準比皇帝在皇宮過得還舒服,誰先嘗試出來可就不一定了。
李世民看出大臣之間的攀比之意,哈哈一笑:“那諸位可得加油了,若是宮中先試出來,那就要寫朕的名字了哈哈!”
此時不拉攏天下民心,更待何時!
【華夏的養魚技術起源很早,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殷商後期,一種是西周初年。】
【戰國時期,《孟子·萬章上》記載,有人將鮮活魚送給鄭國的子產,子產使管理池塘的小吏養在池塘裡。常璩《華陽國誌·蜀誌》也說,秦惠王時期,張儀和張若築成都城,利用築城取土而成的池塘養魚。】
【但是這時期的養魚,隻是拋進池塘裡任其自由生長,還是野生生長。正式養魚,是從漢朝開始。】
漢朝有池塘養魚,還有湖泊養魚和稻田養魚。
池塘養魚主要以鯉魚為主,湖泊養魚主要是在京師長安,是漢武帝築昆明池訓練水師之餘,養魚自己食用和供奉,多餘的還送到長安市上出售,非常有經濟頭腦;
稻田養魚始於東漢漢中地區,在夏季蓄水種稻時期在水田順便放養魚類,還可以利用冬水田儲水時期養魚。
稍後,巴蜀地區也開
始稻田養魚。
在漢代養魚業發達的基礎上,出現了華夏最早的養魚專著《陶朱公養魚經》。
隋唐動亂時期,養魚業一度衰落,到唐朝時再次興盛。
唐朝沿襲漢朝,繼續以鯉魚為主,用人工投喂飼料,還出現了以培養魚苗為業的職業者。
宋朝時期,在愛各種風雅花哨玩意的文人影響之下,有人開始用野生的橙黃色鯽魚培養觀賞魚金魚。到南宋時期,金魚已經成型,杭州的達官貴人養金魚成風,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魚品種,並且有了魚病防治技術。
明朝主要養魚區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明朝的養殖技術更為完善,不僅出現了桑基魚塘和果基魚塘、畜基魚塘,多種魚類的混養技術更為成熟,還有河道養魚、海水養魚、貝類養殖技術。
清朝時期的養殖技術主要繼承明朝,但是魚苗飼養得到發展,開始利用魚苗在水中分層的習性將魚苗分類撇魚法,還有了淘汰弱性魚苗的擠魚法。
.
“我不喜歡吃魚,魚刺太多。”
小有資產的富農家中,被嬌慣的幺兒嘟嘟囔囔。
他的爹娘這一次沒有像往常那樣哄著他,各自忙著自己的事。
“有得吃就不錯了,還挑挑揀揀,不吃魚,你有肉吃嗎?”
富農一邊奮筆疾書,一邊和妻子商量,“咱家後麵的荷塘不知道可不可以。”
“不試試怎麼知道?”妻子十分興奮,掰著手指頭開始計算,“荷塘離家近,日後你耕田,我在家看著魚塘,時不時去投喂飼料,再加上家裡的雞鴨,日後收成多了送到集市上賣了,沒準能給孩子掙出點讀書的錢。”
富農瞥了一眼妻子的肚子,他妻子最近又懷上了,沒法下地乾活或者久坐著紡織。
站著投喂一下飼料應該沒問題,而且孩子多了,壓力也更大,妻子還想著讓孩子去讀書,給先生的束脩也是一筆開銷。
但是他也是支持的,看天幕說了那些當官的讀書人,連種地都比他家世世代代種地的農耕世家強。
還是得讀書,多掙點錢,就算讀不起書院,請個落榜秀才回家也得請!
富農當下狠狠一點頭:“成!”
【80年代初,華夏提出來開展“藍色革命”的構想。】
【“藍色革命”是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向藍色海洋和內陸水域養殖更多的優質水產品。】
【60年代,華夏實現了海帶養殖生產“田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