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善後大借款(2 / 2)

飯吃到一半時,周自齊又提到了一件事:“大總統準備製造咱們自己的銀圓,不再用洋錢,還望大學堂出個設計。”

嚴複說:“咱們自己鑄幣?”

周自齊說:“正是。”

嚴複說:“按照洋人的傳統,直接印上大總統的頭像不就行?”

周自齊說:“正麵就是這樣,所以需要設計的是背麵圖案。另外,還希望貴校的化學教員,幫著做好材料的化驗和分析,這可是正兒八經的大事。”

他所說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大洋,也就是“袁大頭”。

李諭突然想起來:“材料分析?北京鑄幣廠?”

周自齊點點頭:“沒錯。”

李諭接著問:“我記得梁啟超先生說,他介紹一位京都帝國大學化學係的畢業生進入了鑄幣廠。”

“帝師消息很靈通嘛,確有此事,”周自齊說,“這人叫做範旭東,是範源濂次長的弟弟。”

範源濂目前是教育部次長。

至於範旭東,名氣比他還大,號稱“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偉人讚他為中國人民不可忘記的四大實業家之一。

李諭說:“我想認識認識這位範先生。”

周自齊笑道:“您莫非也想去鑄幣廠做化學分析?我還真不知道帝師在化學方麵也有建樹。”

“那倒不是,”李諭說,“我是想聯合範先生搞點實業。”

“原來如此,”周自齊道,“鑄幣廠不能隨意進出,我可以幫你傳個消息。”

李諭道:“有勞了。”

讓範旭東繼續在鑄幣廠做材料分析,實在有點屈才,得趕緊讓他搞起純堿產業,一戰時期能賺好大一筆錢。有了錢,企業就能夠繼續成長。

周自齊是袁世凱的理財小能手,這麼著急問“袁大頭”的事情,肯定是袁世凱已經在推動“善後大借款”。

南京方麵缺錢,北京的袁世凱其實也缺錢。

善後大借款源自清亡前就在搞的一筆一千萬英鎊的巨額借款,不過隻到賬10萬,大清就沒了。

於是乎袁世凱“順理成章”改為了北洋政府的善後大借款,而他想“善的後”,自然是南方革命派。

這件事是二次革命的直接導火索之一。

袁世凱把數額提升到了2500萬英鎊,年息5厘、每年付息兩次、47年償清,本息共計6700多萬英鎊,以鹽稅、關稅為抵押。

善後大借款通過的是五國銀行團英、法、德、俄、日,本來有美國花旗銀行,但中途退出了。

需要說道說道的,是銀行團此次並沒有直接向北洋政府拆借資金,而是各自發行了債券。

為快速募集資金,銀行團約定債券實際銷售價為麵額的90%,加上還需支付6%傭金,所以北洋政府實際可得資金為2100萬英鎊。

——至於北洋政府為什麼不自行發行債券,一是缺乏在國際金融市場操作的能力和經驗;二是北洋政府的信用太低,難以在短時間內募集大量資金。

袁世凱的手下周自齊雖然很擅長理財,號稱北洋政府的“理財高手”,但他的妙招無非就是從英國貸款,到美國換成美元,然後再到英國轉換成英鎊,去購買廉價的日貨高價轉賣出去,賺回高額利潤。

這屬於正常的國際貿易,如果能好好搞下去,其實是條路,可惜袁世凱太著急了。

銀行團都是職業金融家,輕鬆拿捏住了袁世凱心理。

此外,銀行團還扣除了到期應付的庚子賠款、各省地方借款、辛亥革命損失賠償等,最後北洋政府實際到手的資金約998萬英鎊,連一千萬都不到,差不多相當於1億大洋。

簡直是黑心到家了有沒有?!

正常的政府怎麼會接受這種條件無比苛刻的借款合同?

所以國會中的國黨一派壓根不認,更何況袁世凱沒有經過正式的國會審批,自己直接同意了。

眼裡根本沒有《臨時約法,這樣下去還得了!

外加此後發生了宋教仁遇刺案,二次革命最終爆發。

而說到這個善後借款,一直到一百多年後還沒有完全結束。

本來一戰爆發,北洋政府向德國宣戰,加上俄國革命,德國銀行與俄國銀行的錢應該不用還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兩家的錢並沒有停付,也沒變少。

就像剛才說的,這次借款很特殊,是以債券形式募集,銀行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是債券發行商和承銷商,而不是債權人。

幾乎全部債券的實際持有人皆為各國投資人包括大量內地華商和投資機構。

債券在金融上有個特有屬性:可在不知會債務人的情況下通過交易變更債權人。因此善後大借款約定的付息就不會認銀行,隻認債券和對應的息票每張債券附有94張息票。隻要債權人能出示有效票據,就予以利息兌付和本金償還最後一次付息時償還本金。

總之就是說,即便北洋政府不認那兩家銀行,也不會降低相關債務。1921年北洋政府財政都破產了,當年善後大借款的利息一樣正常兌付。

所以說袁世凱簽訂的這個借款合同條件真心太苛刻,簡直像半個不平等條約。

網上都嘲諷“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條約”,結果都民國了,還是沒從“條約”跳出去。

或許袁世凱也知道中了五國銀行團設的套,但他是心甘情願。

而李諭此前找德國拉特瑙借款就沒這些後顧之憂,因為李諭一來借的是馬克,而非英鎊;二來不是債券,是現金。

德國確實重視實業,也重視真金白銀。這就是李諭逮著它薅羊毛的原因,一戰時候還馬克真心不要太爽。

北洋政府的善後大借款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才停付。截至1939年,民國政府針對善後大借款已累計支付3600萬英鎊,約占原定本息的53%。

一般認為,1939年善後大借款就終止了。不過實際上並沒有真的結束,比如1987年,中英兩國為了今後正常的金融往來,正式簽署了《關於兩國曆史遺留的相互資產要求的協定。

按照約定,中方向英國支付2346.8008萬英鎊,英方向中方支付380萬美元。以終結兩國公民對對方的資產、包含債券在內的舊外債的索償要求此後相關索償轉由各自政府負責。

就是因為這件事,讓善後大借款的借票在債券市場沒有被投資人認定為無意義死賬,仍在掛牌交易中。

好像巴黎證交所就有,隻不過價值已經非常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