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飛機容易上癮,開飛機更容易上癮,而且開飛機還沒有賢者時間打斷。
李諭真正體會了一把什麼叫做在天上兜風,因為飛機也是敞篷的……
既然是敞篷+雙翼,就不要指望什麼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了,時速估摸著也就一百六七十公裡左右,彆說高鐵了,還沒動車快。
在經過多次試驗後,李諭已經可以穩定在一千米左右飛行。
隻是教練機結構簡單、油箱偏小,而且必然是雙座布局,更加笨重。賽車講究“寧少十馬力,不多一公斤”,飛機更是如此,現在兩個人一起坐著上天,可想而知小小的教練機多麼的不堪重負,飛行距離自然不遠。
不過教練機開好了,以後正兒八經的飛機才能好上手,那時往返北京天津之間上百公裡的距離輕輕鬆鬆。
準備充分後,李諭組織了一場飛行表演,參觀者很多,許多京津地區的名士全部出席。
李諭與馮如分彆駕機飛行了一段,引起觀眾陣陣轟鳴。
北洋政府陸軍總長段祺瑞以及海軍總長劉冠雄一起前來參觀。
段祺瑞旁邊一個青年興奮道:“我也要開飛機耍耍!”
段祺瑞嗬斥道:“你連汽車都開不明白,還想開飛機?”
青年道:“父親,你與李諭關係那麼好,讓他教教我!”
這個青年就是段祺瑞兒子段宏業。
一旁的袁克文搖著扇子說:“李師傅能耐非常,他能做到的你未必可以。”
段宏業明顯不服:“不是還有個叫馮如的?”
“馮如在美國學習了多年飛機駕駛,甚至會製造飛機,更沒法比。”袁克文繼續潑冷水。
段宏業玩心很重,等李諭從飛機上下來後,就拉過來問學習飛機的問題。
李諭好心道:“現在沒有完善的培訓機製,想要學駕駛真的很難。”
段宏業道:“那你是怎麼學會的?”
李諭說:“我對飛機領域一直有所研究,持續很多年了,飛機的脾氣大體知道。”
“脾氣?”段宏業問道,“總不成飛機還像一匹馬一樣有脾性?”
李諭說:“目前飛機雖然有了一定安全度,但駕駛員需要通過聲音聽出飛機發動機以及控製杆等各個構件的狀態。一旦發現不對,必須迅速降低高度並及時著陸。換句話說,你至少要懂點飛機原理才能駕馭它。”
這波冷水比袁克文潑得更狠,段宏業問道:“從哪裡能學發……發動機知識?”
李諭笑道:“我有幾本機械書,可惜都是英文的。而且想學明白它首先要懂基本的數學、物理知識。”
“開飛機還得學數學和物理學?”段宏業心更涼了。
李諭攤攤手:“數理是基礎的基礎,不然怎麼看得懂機械學書籍。”
段宏業頭皮發麻:“我不管,我就要開飛機!”
“少胡鬨!”段祺瑞踹了他一腳,無奈道,“先生勿怪,犬子缺少管教。”
作為民國四公子之一(部分版本中有他),段宏業受的教育可能是最少的,因為他少年時並沒有在段祺瑞身邊,性格比較野。
段宏業說:“他們能開,我就能開!”
李諭嚇唬他說:“段公子,據我所知,單是名人,死在飛機事故上的已經不計其數。比如英國貴族、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創始人查爾斯·羅爾斯,在兩年前的一次飛行事故中喪生,要知道他可是完成過飛躍英吉利海峽壯舉的成熟駕駛員。”
段宏業嘴角一抽:“真的會死人?”
李諭隱約感覺到,貌似這個時代的人對高空沒有後世那樣大的恐懼,他們還沒有多少機會見識高空。
李諭說:“七八米的高度就足以讓人摔死,更何況飛機的七八百米。”
段宏業縮了縮脖子:“那就是死上一百回都不夠?李大學士膽子真夠大!”
袁克文笑道:“我就說了你做不到,還不信。”
“白期待一場!”段宏業失望道,又問袁克文,“你就一點不想開飛機溜一圈?”
袁克文說:“想肯定想,不過我更珍惜小命。”
段宏業嬉笑道:“肯定要珍惜小命!二爺以後說不定是真龍天子。”
袁克文立馬打斷他:“這種話不要亂說!我袁克文隻想做個名士,流連於詩詞楹聯、琴棋書畫間,對權位不在乎。”
段宏業說:“那可由不得你。”
今年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突然墜馬摔傷,變成了瘸子。袁世凱感覺瘸子當太子有傷大雅,所以對袁克文更加側重。
這讓袁克定對二弟袁克文產生了極大的嫉妒心理。
其實以袁克文的性格根本進不了政壇,他無所謂道:“那麼多弟弟,輪不著我這個隻愛人間風塵的浪子。”
“浪子更得開開飛機,”段宏業說,“我聽聞上海那邊富家公子最時髦的做法就是開小轎車上青樓。二爺要是開飛機,絕對把上海的富家公子全比下去。”
李諭聽得實在無語,於是說:“十幾年後,民用飛機業務就會出現,沒必要自己學駕駛。”
兩個公子哥吐吐舌頭,不再說話。
段祺瑞對飛機有一些其他想法,段祺瑞問道:“李先生,如果軍部采購,能實現嗎?”
李諭說:“段總長,想要實現飛機量產,至少要投幾百萬元。”
段祺瑞一聽這個數額就打消了念頭:“幾百萬足夠再建一支軍隊。”
海軍總長劉冠雄趁機說:“所以還是不如投入海軍。”
段祺瑞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這種天上飛的東西,至少現在看不出有什麼其他能耐。”
劉冠雄說:“李大學士總愛搞一些咱們不懂的先進玩意,我覺得等洋人玩得爐火純青了咱們再搞也不遲。”
段祺瑞感覺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起身告辭,同他一起動身返回了京城。
軍部提不起興趣,報紙卻激動壞了。
《申報》《大公報》等報紙連篇累牘報道此次成功的飛行,稱之為足以比肩洋人的成就。
馮如看後大受鼓勵,準備繼續研製新型飛機。
李諭當然支持,而且追加了一些資金,讓他隔一段時間就去美國進修進修。
國內隻有他孤零零一個人研製飛機,很容易落於人後,決不能再犯閉門造車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