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P3官不聊生,從嚴治官(2 / 2)

因為喜歡儒家,善用仁政的漢元帝麵對這種情況隻會能年年大赦天下。</p>

一個殺人放火之輩,今年犯罪死刑,明年就變無期,後年就無罪釋放,搞得人手五六套複活甲。他還減免了34種死罪,導致漢朝年年都有上萬盜賊橫行,盜賊者無心,他們相互勾結,讓漢朝的犯罪率蹭蹭上漲,人間變煉獄。</p>

天人合一、君權神授就是西漢的主流思潮,他的存在就是讓皇帝與神掛鉤,增加了神聖性,也反過來製約警告統治者——自然界的災難是上天讓統治者反省自身的行為的方式。</p>

但漢元帝悔改了嗎?沒有!他年年下詔罪己,搞祭祀妄圖讓上天重’新複寵‘天子’,隻會哭哭啼啼博取同情,如此作態有什麼用?無用!隻會顯得皇帝早已被上天拋棄罷了。</p>

倒是像漢武帝那樣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整頓吏治、改善局麵啊?!‘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p>

但他對於後世的做法中最絕的是廢除了前麵七大明君定下陵邑製,為抑製豪強而定下的陵邑製被廢除是因為他看到豪強遷移過程中的淒慘之狀??</p>

豪強搬遷慘嗎?當然慘,慘到茂陵子弟的的富庶讓長安變成世界第一都市,慘到漢武帝讓他們搬過來還會低價買他們積攢的田地。</p>

不過如此‘慘’的他們在漢武帝眼中就隻是大型韭菜而已,或者說是會危害到其他小稻苗的壞韭菜罷了,漢武帝才不會管他們慘不慘,因為在有腦子的君王眼中這些豪強陰影底下的百姓們更慘!是人間煉獄的慘!</p>

但是漢元帝根本就不知道</p>

他不懂得豪強就是莊稼地裡的雜草需要定期清理,不懂陵邑製是科學的決策,不懂他廢止了陵邑製度就等於漢室朝廷默許富商豪強在地方發展壯大,他不懂錄強們就像鐵籠中的餓虎,一旦出籠回歸山林,就很難再回去了。</p>

漢元帝的不懂,漢元帝的這個婦人之仁把漢武帝這些老祖宗們對於改革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危機的而製定的遷茂陵令毀於一旦。</p>

豪強地主成為了漢帝國發展的惡性腫瘤。</p>

br /></p>

‘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p>

【漢朝末期連續四任庸君,混亂的中央政治鬥爭已經用了絕大部分的精力,哪裡來的時間可以放在救災上?所以說元、成、哀、平時期的劉姓皇族真的沒幾個爭氣的,西漢王朝的陳年舊疾沒解決也就算了,甚至集體爆發還進一步惡化,並出現皇帝沉溺於色情而無心朝政,外戚宦官專權,土地兼並嚴重,百姓自然災害處理不及時等問題。</p>

太爺爺已經給你打下諾大的家業了,但太爺爺時期的古建築總會年久失修?年久失修怎麼辦?那當然是去修繕啊!而不是白白放著讓它破敗,總不能還</p>

要再怪下太爺爺打下漢朝江山那麼大的寨子,大到子孫每天隻能艱難搞衛生,還因為搞衛生選了一個會偷房子的賊吧??</p>

這當然不可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漢武帝在儘力完成自己的使命。隻是後麵的皇帝實在不爭氣,有些人如昭宣二帝一樣挺過來了,有些人如漢元帝一樣廢除遷茂陵製給後代留下大坑,有些人如漢哀帝、漢成帝一樣成為徹頭徹尾的失敗者。</p>

所以西漢的弊病漢宣帝時期就浮現,從漢元帝開始就已經是由盛轉衰,然後持續走低。</p>

怎麼說呢,皇帝其實和大多數職業沒什麼兩樣,他甚至比很多職業壓力都來得大,但它也和所有職業一樣英明神武少,真昏庸無道的也少,更多的是平庸沒有創造能力的打工者。</p>

而後期庸君遍地的西漢末期難怪會被懷疑皇位的合法性,甚至被趕下台也沒人會說什麼。</p>

庸君無法避免,有時真的不得不為活在庸君旗下的百姓們歎息,為漢室前麵七任明君歎息。】</p>

雖然前麵已經氣死自己一次了,但聽著這升級般的元、成、哀、平四帝騷操作,劉徹還是忍不住歎氣氣: "哎……"</p>

"怪女子,怎麼怪?成帝是毫無底線的享樂,王政君是不知輕重的攬權,他們就像民間窮人乍富的暴發戶毫無遠見和節操罷了。"身為一個帝王,劉徹會怪的隻有自己親孫們。</p>

“一家獨大在任何朝代都是禍根,舊的權要貴族被鳩占鵲巢;新的政要才俊處處掣肘難行;猖狂小人卻可以抱上王家大腿橫行霸道。”劉徹知道,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是無辜的。</p>

劉徹苦笑:“難怪說劉姓皇族的合法性被質疑,難怪說王氏上位人人稱讚,原來如此原來如此。&#3</p>

4;</p>

西漢的滅亡是上至權貴下至百姓對劉姓皇族的警告;是對元、成、哀、平連續四任庸君的抵抗;是要消滅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亦意難平的不平等對待;也是要劉姓皇族知道破而後立。</p>

劉徹想到了高祖皇帝曾定下的‘白馬之盟’,高祖皇帝曾說非軍功者不得封侯,但他們後世子孫做了什麼?再也不是非軍功者不得封侯的時代了,隻要得皇帝寵信,就可以豐厚,隻要你成為皇帝外戚就可以封侯拜相。</p>

長此以往就是朝堂奸佞小人橫行,人人都在汲於心計,欲抱上皇帝外戚等人的大腿。為國家辦事、為社會謀福者越來越少。</p>

這是對利益分配規則的嚴重破壞,是國家價值體係的崩潰。</p>

成帝的錯誤固然嚴重,但劉徹看來漢元帝的問題更多。</p>

“錯誤的時間裡篤信儒教,但卻理解錯儒學的意思,隻知道儒學理想卻不知道現實,不知追求大仁大義,不知與時俱進、懂得變通、識時務通機變。"</p>

劉徹看得都覺得漢元帝是不是沒有受過君王教育,他甚至覺得在漢元帝的認知中西漢儒家講的‘民’不是真的民,是那些懂得冒頭的豪強,以至於漢元帝隻看得到眼前豪強的苦,看不到遠處掙紮著的百姓。</p>

劉徹覺得漢元帝的‘柔仁好儒’絕對不是褒獎,因為他的仁其實隻是對奸惡勢力軟弱退讓的無原則的仁,是僅限於士大夫,貴族,地主的仁。</p>

"都是表麵功夫。”劉徹評價道, “這漢元帝要是能夠真‘仁’,真懂得以民為本,真能延續儒家思想儒法合一倒是真能延續盛世。"</p>

劉徹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句話。</p>

自從仙幕說君權神授思想對漢朝立國不利他就瘋狂查閱百家典籍。其中有句話讓他印象最深——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應該指百姓,而不是那群官吏豪強。民不聊生,乃國家敗亡之象。官吏不聊生,卻是國家幸事。</p>

以天下為己任的臣子太少了,不計個人得失,為國舍身勤力開拓的臣子更是少得可憐屈指可數。</p>

對官吏豪強實行以德治國,必然會然漢朝遍地貪汙腐敗,草菅人命,想要讓官吏群體隻靠道德自我約束今兒達到清正廉明的狀態?不可能的,七情六欲才是人的本能。</p>

所以他治下官吏們一個個都戰戰兢兢,因為官吏需要敬畏,需要鋼刀壓頸</p>

,需要克己。</p>

漢宣帝之後的那幾代皇帝就是讓官吏活得太舒服,隻行教化,不行霸道,管不住官吏的異心,讓他們掌握了可以分配的權力,卻不監督他們,以至於成為國之蛀蟲。</p>

劉徹在想他現在的官員是不是也活的太舒服了,要不要讓他們再卷點。</p>

還好此時中朝的官員們不在這裡,要是知道他們的老大覺得他們還是活的太舒服了一定得跳起來。</p>

現在還覺得活的太舒服?這未免太荒謬了吧?哪個朝代有他們漢朝卷?他們的陛下可是冷血無情的漢武帝啊!是那個沒價值就得下台,讓臣子有35歲中年危機的漢武帝啊!</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