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無奇”貞觀之治(2 / 2)

大宋若想像李唐一樣成為讓華夏曆史上讓人永遠懷念、崇敬的時代。

除非太宗再世。

王安石與好友想到一處去了,他悲鳴:“太宗少年英雄,乃濟世安民仁德之君,為何不能再世啊!”

貞觀,那是一個能有誌之士自由為國效力而不懼背刺的時代。

哪裡是想念貞觀年,是想念那個曆史罕見有魄力,有能力,心胸開闊,虛心納諫的政治軍事雙開的帝王罷了。

【貞觀之初,李世民就勾勒出了自己心裡的國家藍圖:“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8」

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真正見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知道“盛世這條輝煌的路,不是用金子粉飾出來的,是用最貼近民眾的磚石一米一米向前鋪就的。”「9」

知道恢複吾民族之光榮,吾民必以馨香禱祝以待之。

想要成就不朽的王朝,過分壓榨百姓不可取,急功近利的軍國體製不可取,獨斷專權的殘暴統治不可取。

政府要輕徭薄賦,與民生息,關注生產,皇帝要勤政愛民勝似親子,虛心納諫,大臣要嚴於律己,廉潔奉公。】

【以上這些可以說是貞觀年間君臣上下一心認同的治國理念。

作為曆史認同的軍事家與政治家身份,偉大的唐太宗還是個徹徹底底的理論家與實踐家。

他帶領著貞觀群英,不斷地、反複地、不厭其煩地探討治國之道,綜合分析堯舜禹夏商周秦漢的曆代君主現象,分析在兩千年中形成的名家經典。

他們發表觀點,終於形成了切合實際的治國理念,這個理念可以說是農耕社會、人治時代最佳的治國理念——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君需重民。

以文德治國,以民為本,藏富於民,如此,大唐的統治才能更加穩固。】「10」

仙幕展示出貞觀君臣商討的日日夜夜,從視頻中甚至可以看出,貞觀君臣的治國理論不隻是在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討論中形成的。

怎麼形成?是李世民在十七歲前看各家經典有所感,是李世民在十七歲後南征北戰有所悟,是被封為天策上將後與文學館十八學士的交流,更是在登基的實踐中肯定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

看了這個皇帝,眾帝王看向自己的繼承人,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家天下的帝製時代,選擇一個帝王就相當於選擇了國家的國運。

第一次領會到唐太宗文治功力的劉徹興歎:“皇帝的個人品質和才能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治亂興衰。”不得不承認,老百姓無不盼望生活在明君的時代,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不外乎如此。

劉徹看向劉據,他真誠的希望自家兒子是明君。

感受到老爹視線的劉據默默挺直腰板。

他劉據,可以!

其他臣子的感歎不比劉徹少,桑弘羊驚歎:“仙幕這是在展示完秦王李世民武功天下無敵後,又來展示太宗李世民的文治舉世無雙。”

他太爺爺的!這種勤政務本、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帝王楷模君主,他也想要擁有!

秦漢的人尚且驚歎於貞觀年間的‘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君需重民’治國理念,但唐太宗之後的皇帝們卻是有作弊武器。

他們默默拿出常年擺放在案頭的《貞觀政要》和《帝範》。

朱元璋感歎:“吾等掀開《帝範》就可見聖人言,殊不知聖人若想說出此番言論,需得曆經千辛萬苦,閱儘千帆。”

《貞觀政要》和《帝範》是曆朝曆代帝王臣子們皆要重讀的書籍,這兩本都是詳細介紹貞觀君臣如何治天下的書籍。

《帝範》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書寫的,是他二十多年對如何保證國家安定的答案——此十二篇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皆在茲乎。「11」

裡麵是對曆代帝王治國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是那個追著虞世南問“堯舜禹什麼水平?光武漢宣誰更厲害”的少年從弱冠之齡走到知天命之年,成為帝王楷模,帶著李唐從天下大亂到實現天下大治,成為後世治世範例的答案。「11」

沒有文人的高談闊論,這是一個在治理國家方麵取得空前成就的政治家的經驗總結。

其他臣子心有所感:“熟悉的民為邦本,是曆來“治國”的大義,也是為我們文人所熟知的,曆代帝王在口頭或官樣文書上皆宣稱過。”

但熟悉又如何,熟悉不代表會做到,大多隻是口頭說說而已。

但唐太宗不一樣,他和他的臣子們是切實地加以推行,把這份“治國”大義當作治國寶典,把治國、民存、君賢進行緊密聯係,反複強調要仁政與撫民以靜,反複強調民存取決於君賢。

【天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仍舊處於“地獄級”開局當中。

唐太宗喊話:“今大亂之後,其難治乎?”

對自古理政得失進行辯論,唐泰太宗與諸位愛卿試圖論出個實現“天下大治”的途徑,畢竟他前頭四百年來建立的二十多個政權可沒一個能夠活著實現穩定與繁榮,都是在比誰死得快的短命鬼。

百姓向往的‘長治久安’?不存在。有的隻是中央政府崩潰,社會經濟凋敝,門第勢力瘋狂發展。

“黃河之北,則千裡無煙;江淮之間,則鞠位茂草。”——《隋書》

“率土之眾,百不存一。乾戈未靜,桑農鹹廢,凋敝之後,饑寒重切。”——《全唐文》

“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裡,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貞觀政要》

曆史走到轉折的關頭,這個關頭稍縱即逝,抓得住,生,則萬國使臣來朝,抓不住,死,則外族鐵騎踐踏。

當時的人,或是現在回望那段曆史的人,你可意識到這一點?】

秦王界麵。

秦王李世民捫心自問,現在的他,可能意識到這點?

他環視四周,同時看到了很多臣子臉上迷茫的表情。

若他為帝,身邊聲音會嘈雜萬分。

秦王李世民都能想象得到他們會說什麼了。

‘人主必須威權獨任如秦始皇;建國初必須無為而治如漢高帝,或者耀兵振武懾服四夷,一鼓作氣降服突厥如漢武帝。’

在少有的建立長久政權的操作中,這幾個就是模板,不過最有可能的就是如漢朝一樣韜光養晦無為而治。

但…… 威權獨任造成民生哀怨,無為而治造成豪強貪官汙吏橫生,耀兵振武造成窮兵黷武,皆不可。

秦王李世民在想他若為帝會如何做。

其他臣子也是迷茫者甚多,他們把自己代入那個時代,麵對這種困境應該會如何解決?

問題顯而易見,他們會建議主君百分百參照著漢朝初期的政策來做。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頂多建議主君在劉邦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罷了,當並不妨礙他們會建議主君完全參照漢朝的政策。

但他們定想不出要踐行“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君需重民,以文德治國,以民為本,藏富於民。”

因為頑固的思想讓他們隻能想到“以民為本”是忽悠百姓的說法而已。

此刻,原本處於中間派或者多麵派的文臣第一次佩服起了秦王李世民。

這個人難道真能把“以民為本”踐行到底?

【不過,幸好,李世民看清了這個曆史危機關頭,甚至那個被李世民選中的人也看清了。】

“?”

秦王李世民環視四周,他選中的人?

其他臣子也在心中暗想,被千古一帝選中的人?是誰?是我嗎?是我看清了當下的趨勢,與陛下一同創造治世嗎?

即使方才還有些茫然於這個曆史危機到底是何物,有何不同的人也不由得悄悄期待,悄悄挺直腰板。

李世民環視四周,對上一雙雙充滿野心的目光,然後……

不期然對上一個他並不熟悉的人目光。

他大哥的屬下,魏征。

魏征麵無表情,他視線直勾勾的對上秦王李世民,兩人沉默對視,然後劃開。

秦王李世民暗想,他未來選中的人應該不是這人吧?玄齡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儒學,富有辯才,應該是他吧?

輔機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頗有計謀,也有可能是他。

李世民暗襯,真好奇是誰。

【魏徵,這個傑出的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這個在李世民開創武功之時沒有名氣,但貞觀元年立刻被擢升為尚書左丞,最後超越一眾貞觀名人,後來者居上,成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四名,在李世民心中公認名列前茅,在曆史出了名的賢臣名相。

他看出了帝王之術雖是主流但已被時代拋棄,跟隨著李世民一起探索王道。

魏征說:“亂後易教,猶饑人易食也。”

與民生息好,但無為而治放任不管可不行,對百姓得進行積極的乾涉。

趁著百姓剛從戰亂時走出來,教化他們。

魏征則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天子者,應當畏民,先存百姓。

魏征說:“聖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速,期月而言,信不為過,三年成功,猶謂其晚。”

君臣同心,“大治”天下,教化三年,可成治世。】

“天,如此囂張的話他竟能說出口???”

眾人驚歎的望向那個沉默著的男人,知道這個被未來秦王選中的男人是魏征他們已經驚呆了,聽到魏征的狂言他們更覺得荒謬。

裴寂竊竊私語:“如此不切實際的空話這人怎麼說的出口?”

裴寂說出來很多人的心聲。

君臣同心不易,教化三年,可成治世……

一介書生不切實際之語,那簡直就是危言聳聽!

魏征自己也呆愣住了,仙幕前頭一直說他在李世民心中名列前茅,直到看到仙幕透露出未來他向這位帝王所說的這番話,他才懂得為何會在秦王心中名列前茅,甚至未來有機會成為名相賢臣。

這種在皇帝看來應當是狂言的話,這個人真信了。

觀仙幕未言之意,他竟然還是秦王李世民信任的那個臣子。

有漢初的成功範例不選,竟然費心費力和他一起探索新路,探索新的“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

魏征少有的看秦王李世民非常順眼了。

“以民為本”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存在,但帝王極少踐行,

在無數推崇皇權天授的帝王之中,若這人能夠堅持貫徹到施政實踐當中,魏征感歎,出現了這個人,是他之幸,是百姓之幸。

【“百姓凋敝”隨處可見,“民生疾苦”人皆可感,“百姓欲靜”人皆知曉,“與民生息,無為而治”讀史就知,甚至已有成功範本。

照著漢朝抄,不會嗎?

但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知道,要想超越前者成就空前卓越的治世,建立世界第一的巨唐,普通的“靜”,不作為的“息”。

沒用。】

【這是一個非常深遠、宏大的目標,是能夠超越曆史造就盛世的宏偉誌向。

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臣子們在這場曆史事實與曆史觀念構成的治國傳統坐標上,沒有偷懶直接複製粘貼前朝的做法,而是先切合實際確定了自己時代的位置。

百姓文人的理想國度很難達到,但其中所蘊含政治理論確有能完善帝道王道,建立長治久安之國的可借鑒之處。

於是追跡堯舜,高懸聖人治國的政治理想;以史為鑒可知得興,總結秦漢以來曆代王朝的情況,了解每個朝代可能出現的弊政加以提煉其中的經驗教訓。

三方結合,上升為治國理論。

隻為達到曆史上最好的統治局麵,隻為形成那個絕無僅有,受千年稱頌的治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