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武曌的決定(修加入武曌世界反應(2 / 2)

一堆曆史評價轟炸下來,讓傾聽的眾人頭暈目眩,腦袋中縈繞的都是周皇相關的訊息。

本來對周皇有所不滿的人此刻也放下了成見。

“仙幕的話很有道理,如若不是後麵荒誕的酷吏,她隻會是個無可爭議的明君。”這是眾人此刻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李淵不得不憋屈回應:“說到底這個周皇備受爭議的也不過是最後的酷吏政治和晚年昏庸。”

“但實際上酷吏政策也隻是特殊時期進行的限定招數,若以此否定一個帝王實在是有失偏頗。”

甚至這人也一直在保護著其中的可用之才。

就像仙幕在上麵所列舉出來的史料一樣。

‘狄、梁公者,殊眷異禮。宋璟剛正嫉邪,武氏亦不過也。’

這些人為何能位高權重蹦躂到玄宗一朝,皆因賢人君子乃武氏之所深心愛惜而敬禮也。

尤其是政權穩定的後十年,她的性格漸見寬容,胸襟漸見開闊,那些曾經蹦躂太多而被放逐的賢良之臣,也被逐步召回朝中為官。

更彆說這人的昏庸也是有限的。

比如即使她再怎麼親近武承嗣與來俊臣等奸佞小人,即使這些小人時時圖逞陰謀詭計,她也能對其進行有效控製,未有大權旁落之時,政權穩定之後更是立即滅掉這些奸佞之人。

這樣想著,李淵更憋屈了,總覺得這是一個隻有李姓皇家宗室受傷,但其他人沒事的世界!

【之後

聖曆元年(698年)宰相狄仁傑言: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1」

大周常務副皇帝狄仁傑的一句未聞侄子坐天子之位還把姑姑放置在太廟,打開了武皇還政於李唐的念頭。

此後,在來自各方麵擁護李唐的壓力下,武皇明顯認識到人心所向乃李唐宗室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於是,曾經被廢的唐中宗李顯被封為儲君。

並且在武則天進入暮年、老病纏身,開始耽於享樂,疏於政事之時開啟玄武門繼承製法。

發動政變,登基上位,恢複國號與李唐舊製。】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武則天於八十二歲病逝,與天皇天後一起合葬於乾陵「1」。】

【可能是武皇自己想誇耀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也可能是武皇自知罪孽重大不寫碑文,又或者是想表達一生功過難以定位功過是非任憑後人評說,又或者碑文早已擬好,但沒有銘刻於墓碑,也有可能碑文被埋藏在乾陵地宮裡。「1」

死後,武皇的墓前矗立著一座無字碑。】

“終歸還是還政李唐了…… 嗚。”

不知為什麼李世民看著這結果有點熱淚盈眶的感覺。

雖然李唐不是在他這一代拱手讓周,但是總歸是因為他傳位給李治,才有周皇發揮的餘地。

差點就當間接亡國之因了。

這怎麼不讓李世民熱淚盈眶啊。

還好錯誤並不是一頭走到底,而是柳暗花明,還政於唐了。

很湊巧,李淵也有這種感覺,雖然他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

畢竟二兒子的皇位可不是他自願傳出去的,而是通過政變奪得的,他至少能有個玄武門政變作為借口把責任全部壓在二兒子身上。

但誰知道啊!身為開國之君,聽了一路自己不如二兒子稱職也就罷了,竟然還聽了一堆李唐三代而亡的恐怖故事!

父子倆對視,不過兩眼就相繼轉開了,一點兒想抱頭痛哭的意思都沒有。

但很快就有官員注意到華點,道:“講到太子時提到玄武門繼承法,現在中宗上位又提到玄武門繼承法。這後輩都是好的不學壞的學…… ”

“不過能夠還政於李唐自然是最好的。”

不知道哪裡來的嘀咕聲,把聲音傳進了李世民耳中。

李世民:“…… ”

李世民腳趾頭都能給摳斷。

又是政變繼承法,這些人能不能爭氣點!

看到皇帝的尷尬,臣子們貼心地轉移話題:

“這周皇的族人竟然沒有像呂後一樣被滅族,而是好好的繼續名列勳貴,參與政事,實在厲害。”

“周皇不過就是哭了下而已,心計實在強大。”

說著,在場眾人又開始誇讚起了這周皇,誇著誇著,心思就又開始複雜,這人果然厲害啊。

在場的人心情複雜,但要數最複雜的,也隻有李治這個小家夥了。

畢竟他很清楚的知道,現在備受討論的可正是他未來的媳婦兒。

而且看樣子,還是與他生前情真意切,相持治國,賦予重望,生同衾,死同穴的媳婦兒。

不是表麵帝後情的那種。

李世民輕拍李治這個小家夥的肩膀:“她雖有篡唐之嫌,但對內對外力挽狂瀾、軟硬兼施,平穩過渡政權,同時還實績滿滿,算是吾大唐的好皇帝了。”

李治何嘗不明白這一道理,他輕聲道:“兒臣曉得,她雖不能和父皇這般的開國第一人比較,但她所為,確實是個合格的守國之君。”

甚至是一個比他還厲害的興國之主。

就是很可惜,大唐現如今有此透知未來的際遇,不知這個周皇在未來會不會再出現在他世界。

李世民看透了李治的想法,他沉吟,隻覺得……

在仙幕明確指出是那個嫡子各有各自的缺點的當下。

一切皆有可能。

畢竟他家皇女的心思現在可看不透了。

由此可見一個榜樣,一個指向標的力量有多恐怖。

此刻,在武周位麵,一個身著皇袍的女子目光沉沉,盯著仙幕上展示出來的無字碑久久未言。

良久,沒有喝水的嗓子嘶啞出聲:“自知罪孽重大不寫碑文?一生功過是非任後人評說?”

這個屏幕其實已經出現很久了,但她從未發出過聲音,直到看到她自己的結局。

武曌嘴角扯出嘲諷的弧度。

原來這就是她的結局啊。

武家無傳人,還政於李唐,最後還遭逢五王政變。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她的結局算好的。

謀朝篡位最後還能入李家陵墓與高宗同穴。

但站在她的視角,武曌卻覺得嘲諷至極。

興建武周最後卻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切就是個笑話。

顯兒登基嘛,那個軟弱但仁善的孩子。

仁善的孩子是會把她的後事安排好,但……

終歸還是改變不了她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場笑話的事實。

此刻,武曌腦中開始閃過無數能夠穩固政權,並建立不遜於貞觀之治的武周盛世的方法。

她,不想讓自己曾經的努力看起來像是一場笑話。

她想要告訴後世之人,她武曌能夠勝過華夏曆史上任何一個帝王!

老祖宗的表現各異,唯有仙幕堅守本心,繼續往下播放

【無字碑並非武皇一個人所有,神龍政變後李顯上位,但上位不過幾年,唐中宗李顯就去世了,同樣收獲一座與武皇形製規模相仿的無字碑。

不過此人的的功過就很好評價。

《正說唐朝二十一帝》曰:稱帝以後,政治上無所作為,生活上窩窩囊囊。

初封皇太子即皇帝位又被廢,神龍元年政變複位。前後兩次當政,恢複唐朝舊製,做了免除租賦,與外邦相交,置修文館學士等事。

然後……

縱容皇後韋氏,寵信武三思,複位之後,毫無覺悟,任佞臣陷害功臣,弄權專國,為非作歹,心無遠圖,不知創業之難,唯取當年之樂,致使朝政混亂不堪。

在位不過五年半 ,710年7月被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毒死,終年55歲。】「1」

皇帝被毒死的操作令眾人震驚。

“這中宗有點不爭氣啊。”眾人議論紛紛,尤其是看到這中宗乃是軟性子,聽媳婦話的耙耳朵後更是覺得此人可能是李家撿來的,一點李家樣子都沒有。

李淵嫌棄臉,對李治搖頭道:“治兒,你這未來兒子不行啊,竟然看不透這韋後同武三思關係曖昧,不僅僅性子軟,還眼瞎。”

李治:“……”

李治麵沉如雪,僵硬轉頭提示自家親爺爺。

“皇祖父,他也是您曾孫。”

李淵:“……”

李淵尷尬一笑,本想看彆人的熱鬨,卻忘記了這也是自己家的熱鬨。

仙幕要介紹的重點可不是這人,隻聽仙幕繼續道:

【但重點不在他,而是這場權利鬥爭的結果。

久經武周皇帝摧殘的官員和李家宗親們自然不會再次把皇位拱手讓人。

更何況這次把持朝政的韋皇後也不是武皇這種能人。

演來形式相似又如何,昏儒加昏暴的韋後注定不會收獲好結果。

‘唐隆政變’發動,韋後集團被強勢誅殺。】

【那個人出現了。

怕他不來,又怕他來太久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在曆史上亮相。

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撥亂反正,再開唐統,勵精圖治,處處以唐太宗為榜樣的李隆基唐玄宗,帶著他與臣子們開創的唐朝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來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