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擁有這個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帝陵文化,帝陵雖然珍貴,但咱祖上闊過,倒也數目繁多。
可在如此數目龐雜的帝陵之中, 明定陵也是最特殊的那一個, 某種程度上來說, 甚至可以說是知名度最廣的那一座。】
萬曆皇帝本人可不覺得這是什麼好事。
不怕人出名, 就怕陵出名。
你說陵墓出名能有什麼好事, 不是被盜就是損毀吧。
尤其是,天幕方才還說了他犧牲了自己,成全了旁人。
但是他還能勉強能克製一下自己, 就是想知道自己的陵墓到底怎麼了。
他可從來不是願意委屈自己成全旁人的人。
【明定陵, 即明萬曆皇帝的陵寢, 是第一座, 也是唯一一座由考古學家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寢。也正是由於定陵的發掘,促使我國考古學往規範化發展邁進了曆史性的一步。】
聽到這個什麼萬曆皇帝的陵墓是唯一一座被發掘的帝陵, 除了萬曆皇帝本人之外的其他皇帝,都紛紛鬆了口氣。
對不住了,還是得先顧全一下自己的陵墓。
逃掉一劫是一劫啊。
雖然不知道這個萬曆是誰, 但還是遙隔漫長時空, 感謝一下他吧。
劉徹覺得自己心裡寬慰了一些。
雖然他的陵墓聽起來也很倒黴,但是天幕都用上了什麼曆史性的一步。
劉徹頗為幸災樂禍地想道,想來定陵恐怕比他的茂陵還要淒慘。
畢竟後世之人考古, 可是連一根竹簡都視若珍寶, 怕是所過之處,片甲都不會留吧。
【要說起定陵呢,那隻能說是時也命也。
事實上, 考古學家最開始的目標並不是定陵,而是明成祖的長陵。】
原本一直還不能篤定成祖便是自己的朱棣此刻終於確認了。
因為他的陵墓,就叫長陵。
好家夥,是真的給他改了廟號啊。
他狠狠瞪了一眼身邊坐著的太子,質問道:“是不是你小子給朕改的廟號?”
他早說了要叫太宗,叫太宗。
朱高熾苦著臉看向自家父皇,委屈道:“孩兒哪敢啊。”
再說了,他自己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叫太宗了,他為何要給他父皇改廟號啊。
太宗,很適合他家父皇嘛。
定然不是他改的。
朱棣收回目光,倒也是,想來也不是他家太子會乾出來的事。
他便繼續安心聽天幕了。
得好好聽聽,看他的陵墓是如何逃過一劫的。
這次還要照辦才是。
【長陵是明十三陵的首陵,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座。最要緊的是,明史專家一直懷疑,作為明成祖的得意作品,也許已經失傳了的《永樂大典》會陪葬長陵。
若長陵之中真能出土原版的《永樂大典》,那無論是對於明史,甚至對於整個中華文化與曆史的研究,毫無疑問,都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絕對可以當選本世紀最大的考古成就。
在那個激昂奮進的時代,要乾就乾一票最大的,顯然也是符合時代氣質的。
挖長陵,一定要挖長陵。】
雖然已經知道了結局,自己的長陵安然無恙,可是伴隨著天幕稍快的語速,朱棣的手心仍舊有些濡濕。
聽起來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怎麼就最後沒有發掘他的長陵呢?
莫不是……
他的長陵已經空了?
畢竟那不知道幾世孫的萬曆的陵墓隻是唯一一個被主動發掘的,又不是唯一一個被盜空了的。
但另一件事也很值得震怒。
他花費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才編成的《永樂大典》,他用來證明自己的才乾絕對能撐得起一位雄主明君的《永樂大典》,就這麼失傳了?
天幕提醒他了,確實得帶一份進長陵。
可以不挖,但是不能沒有。
而朱元璋顯然抓住的是另一個重點。
長陵?
明十三陵首陵?
他的大明隻傳了十三個皇帝嗎?
他分明都做好了規劃的呀。
還有,分明他才是大明的開國皇帝,首陵為什麼不是他的陵墓?長陵,長陵不是通常都做開國國君陵墓的名字嗎?這個什麼明成祖,到底是哪個龜孫?
定然是個離他很近的皇帝。
反正肯定不會是標兒。
不是標兒就更令他震怒了,是誰,到底是誰!竟敢造他和標兒的反?
他要徹查。
【但是,我們是考古,專業的考古,不是盜墓,不能隨便挖個洞就進去了,必須要嚴格按照考古流程走,要在保證墓葬不受到任何破壞的情況下找到進入地宮的道路。】
曆代帝王表示,說得還怪好聽的,顯得很專業嚴肅的樣子。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你們的進入,就是最大的破壞?
【可長陵不愧是長陵,考古人員在寶城、寶頂上轉悠了好幾天,卻連一丁點兒長陵地宮的影子都沒見到,毫無破綻,亦毫無頭緒。
彆無他法,隻能上報,反正現在長陵是挖不出來,但有一條新的法子。
就是先試掘其他明陵,摸索一下明代帝陵的大體建造方向,有點經驗了之後,再來挖長陵,可能會更得心應手一些。】
朱棣先是大大鬆了口氣。
看來堅決不允許偷工減料還是有點作用的。
幸好他的長陵夠堅固,消息瞞得夠好,沒讓後代人發現線索。
聽到最後一句,朱棣表示很無語。
得,竟然還不死心,還要掉頭來挖他的長陵。
盯上他們老朱家了不成?
朱翊鈞則十分緊張。
所以是挖成祖的墓不成,才來挖自己的陵墓了嘛?
難道是定陵建造的時候偷工減料了嗎?怎麼長陵一點頭緒都沒有,他定陵就這麼好挖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