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問題不大, 戰國之時,一將難求,各國君主都將“求將”看作是第一要務。吳起已經有了最好的投名狀。
此時魏國正是魏文侯當政時期, 魏國奉行聯韓抗秦的決策, 在李悝變法的加持下,魏國逐步走向強大,晉之內,漸漸唯魏國馬首是瞻。
而吳起,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投奔魏國。
據說魏文侯深思熟慮, 最終決定接納這位經曆石破天驚的喋血名將。】
魏侯斯雖然先開始並不確定這個魏文侯是自己,但在聽到熟悉的李悝的名字後,逐步確認了起來。
畢竟聯合晉,封死秦國東出的道路,一直是他的執政理念。
且不惜一切接納這樣一位可以左右戰局的將軍, 正是他本人會做出的抉擇。
【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吳起甫一上任, 便大破秦軍,直接將河西五城儘收囊中,將秦軍直接打得退回洛水。魏國在此建立西河郡,吳起為第一任郡守。
可不要小瞧這小小的一片河西,其戰略重要性難以忽視,控製了河西, 就控製了崤函, 那是秦國東出中原的門戶。】
小小一片河西?
秦國曆代先君大驚。
河西, 那可好大一片地呢。
誰敢小看河西?
劉徹忍不住在心中吐槽。
那崤函可遠不僅僅是秦國東出的門戶,也是他大漢西出發展的唯一門戶啊。
正是因為匈奴控製著河西,阻斷了他大漢的發展, 河西之地,他勢在必得,否則永遠寢食難安。
而六國京都的其他普通黔首則紛紛到吸了一口冷氣。
什麼,那可是秦國啊!魏國還有這麼風光的時候呢?真看不出來。
【當然,能讓吳起名垂青史,入選華夏八大軍神寶座的,自然不可能隻是這樣簡簡單單,平平無奇的一場勝利。】
就這還簡簡單單,平平無奇?
怎麼辦,還沒成長為大魔王·秦國的先君們開始心慌了起來。
【那是曆史上以少勝多的傳奇之一。魏國侵占秦之河西之地後,成為秦國之心腹大患,屢次派兵進攻,卻都無功而返。最後秦惠公欣忍無可忍,赫然發動五十萬之眾氣勢洶洶,誓要奪回秦國故地。
而吳起不過率五萬兵卒奮起反擊,是為陰晉之戰。】
正在努力搞軍隊的秦公欣:???
五萬對上五十萬?
結果告訴他,是秦國大敗?
這如何可能。
還有,這麼丟臉的事,你秦惠公就秦惠公吧,乾嘛還要再秦惠公後麵再加上一個他的名字,這下好了,全天下都知道他不自量力,以五十萬堆上五萬結果還打輸了。
常柚要是知道秦公欣的想法,隻能攤手,沒辦法,誰叫你秦國不止一個秦惠公呢。
【但這就不得不提到吳起最厲害的一點,是為攻心之計。吳起行軍則與兵卒同吃同睡,甚至親為手下士兵吸吮膿瘡,手下士兵對他忠心耿耿,誓死效忠,吳起因此粹煉出了一批英勇無雙的魏武卒。
而在陰晉之戰之前,吳起也做足了鼓舞士氣的準備,未出戰,先開席慶功。
在之前戰爭中無功者雖有宴席吃,但卻沒有貴重的餐具,又在門外犒勞有功者的家眷。看著有功者如此風光,魏國兵卒卯足了勁要在戰場上奪取功勞,於是士氣大振。
遂大敗秦軍,吳起從此揚名立萬。】
秦公欣心頭一哽。
所以他這五十萬的大軍到底是現在立刻馬上顏麵無存地原地解散,還是繼續硬著頭皮招募啊?
可是難道他這赳赳五十萬大秦好男兒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給吳起揚名立萬的嗎?
後世已知道發展的將軍們紛紛點頭。
沒錯,吳子這番同吃同睡鼓勵軍心的做法一向為人推崇,青史留名的名將幾乎沒有不學他的。
畢竟不學他就得學霍去病,雖然不同吃同睡,但跟著他就能封侯拜將,那難度係數實在是太高了。
【陰晉之戰,秦國國力打傷,魏國不僅成為一方強國,且隱隱有問鼎中原,成就一方霸主之勢。然則,魏國生命力蓬勃的國力從此戛然而止。
吳起被人讒害,離魏投楚,成為魏國的重大轉折點,不到二十年,秦國收複全部河西失地,魏國遷都。
而魏國在失去吳起之後,這個戰國知名人才輸出基地不負眾望地放走了一位關鍵人物——商鞅。
自掘墳墓,說的就是魏國。】
商鞅?
公孫座一聽這名字就有些心驚肉跳。
商鞅他是不認識,但是衛鞅他倒是認識一個。
這不是他原本打算向王上舉薦的應以國事相托,否則便殺之的那個大才嗎?
怎麼還會放走呢?
不管是不是吧,先圍住再說。
“快,先去將衛鞅圍住。”
但可惜已是人去樓空。
也收聽到天幕的衛鞅早已先走一步了,他自恃有才,這天幕一說,他便已猜到了是自己。既然魏王第一次不用他,那再給一次機會可也未必會重用他,若不能得到舉國相托,他何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還是先走為妙,否則恐怕小命不保。
【但也沒什麼啦,畢竟要按這麼說來,其實亡魏者,乃衛也。吳起與商鞅原本都是衛國人,所以魏國興也衛國,敗也衛國,沒什麼好遺憾的。
沒辦法,誰叫魏國攤上了魏惠王這麼一個看起來好像很聰明,一做重大決策就失誤,結果活得還特彆久,那隻能是魏國的悲劇。】
魏王罃:???
他是魏國第一位王,而已知,吳起是他父親魏武侯之時離開魏國的,那這個魏惠王不會說得是他吧。
肯定不是他!
他如此英明,魏國四處征伐,大多有所收獲,他如何不是一位英明之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