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便想讓白起再次出山,誰知道又被白起拒絕。】
想起之前那段時間的經曆,秦王稷仍舊心中有些埋怨。
他都已經屢次登門了,結果白起說了左一大串右一大串,反正就是不肯打。
【那句現在看來仍舊震撼人心的經典名言便生動形象地載入史冊:“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這放在因書寫材料限製而字字計較的先秦史料中本就十分炸裂,放在“絕愛道”的秦昭襄王身上,更是直接ooc的存在啊,看出來他是很上頭了。
但上頭的結果是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
經過秦昭襄王這麼一折騰,據說,白起原本已經好了的病直接更嚴重了,從此更是絕了出戰之心。】
秦王稷:……
什麼叫他這麼一折騰病得更嚴重了?
他都懷疑當時白起是裝病,他就是不想去打趙國。
他都那麼說了,結果白起還在那裡跟他說自己寧可受重罰而死,也不願成為讓秦軍蒙羞的將領。
秦軍的名聲比他大王的名聲和麵子還重要嗎?
【真想送給秦昭襄王一本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論說話的藝術》。學學你曾孫吧,說點軟話示示弱,那簡直就是強心針。】
雖然秦王稷很不想承認,但確實好像天幕說得不是沒有道理。
不然怎麼現在白起就同意了呢。
雖然當時白起的臉色他如今都有點不願回憶。
覺得像是受到了莫大的驚嚇。
這有什麼好驚嚇的,秦王稷不以為然。
【其實細究起來,這主要是秦昭襄王一個人的兵荒馬亂,因為白起在每次見麵的時候都已經反複分析試圖跟秦王講明白為什麼現在不能打,但是秦昭襄王他聽不進去啊。
再加上本來就因為前線大敗怒火中燒,白起一句“不聽臣計,今果何如”直接給秦昭襄王整破防了。
遂將白起貶為士伍,遷陰密。】
秦王稷說不出話來了。
他之前的確是動了這個念頭,隻是還沒來得及付諸行動罷了。
看來這個天幕所說後世之事,大概率便是當真會發生的未來。
【結果三個月過去了,白起還是沒有出發。諸侯聯軍來勢洶洶,秦都使者日日有新人,秦昭襄王便讓人去催白起,命他不得滯留鹹陽。
大臣議論時說看白起出城時怏怏不服,大有怨言。秦昭襄王擔心白起為彆國所用,遂遣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死於杜郵。】
秦王稷默然。
白起這簡直就是在找死吧。他都讓人遷往陰密了,你三個月都不動身,他如何可能不懷疑你的居心,為何要抗拒王命?
再加上之前的種種,他會因此有所懷疑,他自己並不感到奇怪。
白起,即便是不能為他所用,也絕對不能讓他出秦國,否則必成他秦國之大患。
雖然他知道白起大概率不會如此,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那萬分之一的可能也是秦國難以承受的。
【但秦昭襄王可能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這個同自己君臣三十餘年的大將軍。
白起死後,秦人認為白起“死而非其罪”,甚為憐愛,鄉邑皆祭祀白起。
唐太宗李世民也認為:“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隻有白起本人,在一開始的震驚與困惑,不知自己所犯何罪竟落得一死,卻很快便為秦昭襄王找補表示,是因為他詐坑趙降卒數十萬人,本就該死。
他最終也沒有選擇埋怨和仇恨自己誓死效忠的君王,更不可能背叛自己從小生長的秦國。】
秦王稷原本以為自己早已煉得一身虛假之心,沒想到驟然聽到天幕此語,竟還是被稍稍觸動。
白起竟當真如此忠心,從無任何埋怨嗎?
至於所謂秦人憐愛白起,其實他並無所謂。
他不在乎旁人是如何想,心中又更為喜愛誰,隻要能為他所用,便已足夠。
【白起死後,秦昭襄王手下並沒有足以和白起相提並論的將領,這好像是個廢話,畢竟縱觀華夏五千年,一共才出了八個,這種親手撕卡的,怎麼能有幸擁有兩個呢?
於是秦國退還了大半曾經占領的六國土地。
可即便如此,白起已經實打實打殘了六國,又已經高瞻遠矚地直接采取“攻人”之策,縱使秦國稍稍弱上一些,但六國已無力抗秦。
但一統天下的機會,秦昭襄王本人是徹底錯過了。】
秦王稷表示他自己錯過一統天下機會這種事就不必一直反複提及了吧。
已經在懊悔了。
再說了,他看開了,雖然自己沒成,但子孫成了不也算是他成了嗎?
雖然據說一世就亡了。
如果有機會,他一定要好好暴打一下那個什麼秦一世。
他辛苦揍了半天六國,結果都沒能看到秦一統,你原本就已一統,怎麼還給搞沒了呢?
【但沒關係,戰國大魔王名不虛傳,雖然是沒這機會一統天下了,他也絕沒閒著。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公屁顛屁顛跑到秦國來請罪。
五十一年,九鼎入秦,周朝初步滅亡。
五十三年,六國君王來秦稱賀。
秦徹底淩駕於六國之上,便是秦昭襄王去世之後,四年之內,秦國換了三位王。六國也完全不敢動,可想戰國大魔王之威力。】
秦王稷原本聽得還十分熱血沸騰。
等會兒……
四年換了三個?這是如何做到的?
活了七十五歲的秦昭襄王表示不能理解。
他可能終於明白為什麼要到曾孫才能一統天下了。
這頻率,大軍剛出發,就該回來奔王喪了吧。
秦王稷就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