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 武可安邦定國,多麼好的寓意啊,對於武將而言, 似乎應當是至高無上的評價,如果不是這個封號後麵的每一個人名的命運都如此跌宕起伏,相信武安君這個封號的使用範圍可能還能更廣一些。
戰國之武安君, 共有四位,分彆是蘇秦, 白起,李牧,項燕。
看看這四個彪炳史冊的名字吧, 懂得都該懂了啊。】
與熟讀史書秒懂的後世之人不同, 戰國之前的諸位君王一頭霧水。
天幕你就不能兼顧一下他們這些出生得比較早的人嘛。
這四個人,除了白起他們勉強了解了一些,其他人他們都完全不知道啊。
想起白起最後的結局,他們又似乎窺見了一些什麼真相。
不會真的是他們想的那樣吧。
後世子孫怎麼都這麼暴殄天物啊。
【從此以後, 中國曆史上再無武安君,殺傷力之大可想而知,是有些玄學在身上的。】
李牧:……
彆說了,他已經開始害怕了。
天幕給他來個痛快的吧,他到底是怎麼死的,他挺得住!
而秦王稷則有些無語。
你們後世的君王怎麼回事, 膽子為何如此小, 大膽封嘛, 封的數量足夠多,總有善終的,那不就洗脫嫌疑了嘛。
【此時的秦國已是傲視天下群雄, 雖然打了敗仗跑了將軍,但問題不大,咱尚是秦王政的政哥有的是錢和兵,秦王政看了看趙國,表示,都快到邯鄲了,他就不信打不下來。
第一年,秦軍再次出征趙國。
但邯鄲不愧是政哥的一生之敵,還就沒打下來。
秦軍兩麵夾擊邯鄲,看似天衣無縫,但番吾之戰,李牧自衛反擊,成功守護邯鄲,將秦軍兩路大軍悉數擊潰,逐出趙境,邯鄲第不知道多少次之圍又得以化解。】
李牧雖然很高興自己能數次拒強秦之師,但心中不無憂慮。
即便天幕如此誇讚,他亦心知肚明,一個將軍再驍勇善戰,背後的國力,方是戰爭取勝之根本。
若他早生數十年,他自信可以在武靈王麾下的強兵之中取得一絲勝利的可能。
但如今的趙國,不過是在勉強續命而已。
他打得,是一場必輸之戰。
不過即便他心知肚明,這個不知道多少次的邯鄲之圍倒也不必如此直白,給他趙國留點麵子吧。
不過後世的接受度可比戰國史書不夠厚實的老祖宗高多了。
畢竟天子從國都逃跑的事他們都見多了,區區圍城,算得了什麼,這不是還守下來了嘛。
【如果說秦國擁有主角光環,那咱政哥那絕對就是主角光環裡的戰鬥機。作為美強慘本強,龍傲天的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在這等關鍵時刻,趙國竟然還爆發了一次嚴重的旱災,受災麵積極大,對於本就被秦國打得國土大縮的趙國而言,可謂又是一重重創。】
秦王政:???
這個戰鬥機是什麼?什麼叫龍傲天的小說?
天幕能不能講點通俗易懂的話,簡稱人話。
趙王遷則恨得牙癢。
所以說,是上天不眷顧他趙國,天幕緣何之前要如此嘲諷他,他定然乾得很好,隻是缺了一點運氣而已,定然是如此。
【而且,秦國打趙國邯鄲,主打的就是一個跨境作戰。額,跨韓國的境。
再加上秦軍的戰鬥力強悍,雖然遲遲沒能徹底滅了趙國,但九年的戰爭,連山頭都快給削平了。
因此,雖然打的是趙國,但先撐不住的是韓王,韓王表示,自己雖然隻剩下了國都陽翟周邊的十餘座城邑,但還是願意割讓南陽給秦國。】
韓王安表示天幕說得太對了。
趙韓如此之近,他韓國又被那暴秦數十年如一日地蠶食,國土本就小的不行,趙國的旱災又如何可能完全不殃及韓國呢?
他實在是苦不堪言,撐不住了啊。
【政哥一看,這簡直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啊,韓王雖然已經交出玉璽,聽命於秦,但背地裡的小動作他可不是不知道,這個絆腳石除了正好給他騰地方攻趙。
畢竟南陽哪有韓國香啊。
於是秦王政派內史騰帶兵前往韓國進行南陽交割一事。
為什麼要帶兵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以接受南陽為幌子,順手就滅了韓國,將韓王安擄到鹹陽。
王翦痛失全殲六國成就。
明明打得是趙國,第一個亡的是韓國。
韓國被打得猝不及防,畢竟之前跪的次數太多太熟練,根本沒想過這一次的秦國要的東西不一樣,輕而易舉,就被拿下。韓國從此成為秦國潁川郡,是之後國諸多名士的故鄉。】
韓王安聽罷簡直想要大罵秦君。
說好的拿地,怎麼變成要命啊。
秦王你簡直是不講武德!
秦王政有些意外。
這韓國這麼好打?要不第一個先滅了韓國?然後由那什麼潁川郡直接攻趙?
聽起來也是一條路子。
王翦:???
什麼成就?全殲六國?
他可不敢如此托大。
【滅了韓國之後,彆的不說,打趙國那是方便了不少。公元前229年,秦王政拿出了自己手中的殺手鐧——秦王政手下唯一戰國四大武將SSR之一的王翦。
與其他秦將不同,王翦成名較晚,主打的就是一個穩紮穩打,在沒有必勝把握之前,絕不貿然出擊給他人可乘之機。
此種打法對於國力占絕對優勢的秦國而言,是最優解。】
秦王政表示不理解。
所以究竟為什麼,天幕一邊說他什麼得天獨厚,看起來像是運道很好的樣子。
但另一方麵,他的倒黴兒子什麼的就不說了,為什麼他如此威名赫赫,比他曾祖父名聲大多了,結果手下卻隻有一個戰國四大名將?
這是真的合理的嗎?
多來點,他不挑,秦國有的是俸祿和軍功爵位,絕不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