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劉邦可能自己也知道自己把人訓練出來的精兵全都搶走了還得讓人去啃難啃的骨頭這事不地道吧, 所以雖然命令韓信東進攻齊,卻不抱什麼希望, 另外派了一個外交家酈食其去勸降齊國。
這就不得不提一提這對君臣之間令人心梗的默契。
這麼大的事,劉邦愣是沒跟韓信說。】
韓信忍了又忍,還是沒忍住瞪了坐在高座之上的劉邦一眼。
天幕說得沒錯!特意繞道來跟他說一聲就這麼難嗎?
誰知道酈食其是不是當真是漢王之密使,漢王也沒下令更改決策,蒯通當時說得並非毫無道理。
劉邦:???
都是密使了,再這麼大張旗鼓的,萬一給楚國發現了該怎麼辦?誰知道韓信你竟然沒有意會他的意思嘛。
再說了,誰能想到韓信自己在趙地征的新兵竟然也戰鬥力如此強悍,能夠全殲項羽麾下如此勇猛的龍且大軍?
當時得知了齊地戰況的自己,不能說十分高興吧,隻能說, 至少有五分隱憂。
原因無他,韓信之軍事才能實在過於高超,若不能全盤為他所用, 恐怕他的江山便定然危矣。
然後,韓信想要假齊王的奏報便隨之而來。
五雷轟頂,莫過於是。
【因為酈食其的功勞, 齊軍毫無防備, 直接被韓信推進到齊都臨淄腳下。因此,攻齊之戰之中的較大戰役的對戰雙方,是韓信率領的漢軍和遠道而來的楚國大將龍且率領的楚軍。
兩支軍隊在濰水兩岸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戰爭。
韓信利用龍且貪功自大的個性, 又將濰水之地利運用到極致。大敗楚軍,龍且被殺,楚軍或俘或亡,二十萬大軍悉數被滅, 齊國平定。
濰水也因此被人們稱作是興漢之水。】
雖然這個齊國跟他們自己的齊國可能關係有點但是不大,但不妨礙這是齊國啊。
他們齊國的濰水,怎麼就成了興漢之水了呢,可惡。
他們的齊軍甚至沒人在意,分明這是齊國保衛戰啊。
【攻下齊國之後,隨著戰報一同被送呈給漢王劉邦的,是韓信的上書,說齊國奸詐反複,如果想要徹底平定,必須要分封一個假王來代為治理。
韓信這話說得很可能是真誠的,他也未必真的想要封齊王,畢竟你看看後來轉封楚王,他不屁顛屁顛地去了封地了嘛,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滿。
再看看項羽戰死之時最初封地居民對項羽的不離不棄,奮戰到最後一刻的事跡,很可能在當時那個古風淳樸的年代,這樣的觀念是普遍存在的。
齊王若不換人,齊國複叛那絕對是分分鐘的事情。】
韓信:???
什麼叫他屁顛屁顛地去了封地啊。
他那叫衣錦還鄉,榮歸故裡。
誰稀罕齊王啊,他隻是想做諸侯王而已,是什麼諸侯王都可以啊。
如果他真的想要,他當然就直言不諱了,何必說什麼假齊王。
【可惜,咱信哥真不愧是政治上的嬰兒啊,這話是你能自己說的嗎?
落在劉邦耳中,毫無疑問,便成了一句要挾。若你不封我齊王之位,那齊國必叛。
劉邦看到書信大怒,要不是左右陳平張良一人給了劉邦一腳,恐怕曆史將會改寫。
劉邦立馬改口,表示,做什麼假的齊王,要做就做真齊王!遂封韓信為齊王。
所以有人說,漢初三傑雖然是三個人的故事,卻擁有四個人的名字。而韓信一生悲劇的開始,似乎每一個節點之側都站著另外一位英傑。】
韓信十分震驚,如今也顧不得身份,脫口而出道:“陛下當日既然不願封信為齊王,為何不坦率相告?”
劉邦簡直是滿頭的黑人問號。
當時你遙領大軍在外,好不容易因為齊國之戰他漢軍可以占據主動地位,誰知道你是不是待價而沽呢?
“你都這麼說了,不就是想要齊王之位嗎,乃公敢坦言相告嗎?”
韓信從沒聽說過這樣的邏輯。
他韓信在你劉季心中就是這麼不知恩圖報的人嗎?
“臣在上書中分明說的一清二楚,是因為齊國形勢如此,不得不為之。”
劉邦:……
今天也是刷新他對於淮陰侯認知的一天呢。
如果不是天幕正好說到此事,他還不知道當時的韓信竟然或許有可能真的這麼坦誠。
【縱觀韓信的一生,齊國假王事件,不得不說,是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儘管劉邦出於局勢的原因暫且隱忍下來,但從此之後,韓信對於劉邦而言,再也不可能是能以心事相托的重臣,而是需要忌憚掂量用詞的政治對手。
顯然,搞上政治這兩個字,咱信哥隻有兩個字:完敗。】
韓信是越想越委屈,分明連理由都一摸一樣,為什麼劉季分封張耳為趙王的時候就這麼痛快。
難道他的功績還比不上張耳嗎,怎麼封個他就這麼不情願。
還什麼成了他一生中的轉折點,從此再也不被信任雲雲。
君以國士待我,焉知我不會以國士報之?
人和人之間還能不能有點信任了?虧你劉季還說什麼自己向往先前的遊俠之風,他沒見過這種樣子的遊俠。
【但齊國之戰,是楚漢戰爭中的轉折點。從此,楚軍腹背受敵,再加之正麵戰場少了一員大將,軍力空虛。楚漢戰爭形勢徹底逆轉,漢軍從戰略拉鋸階段的保守型防守轉換為進攻態勢,逐漸掌握了主動權。
從來都隻知道勇往直前的項羽終於選擇了低頭,他遣使者前往韓信軍營,意圖說服韓信,三分天下。
來了來了,那段著名成語密集產出之處它來了。】
韓信像是想到了什麼。
此刻又羞又惱,恨不能天幕直接跳過那一段。
不會吧,不會要當著這麼多人的麵複述自己那段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