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這個狄青跟衛青名字相像的緣故,他總是能更代入那麼一二分。
這事若發生在自家大將軍的身上。
啊,狗生角還發光,那不是祥瑞嗎?不正說明應該大赦天下或者進軍匈奴了嗎?為什麼要把人外遷?
京師得淹成什麼樣,才能讓長平侯府舉家搬出去避水啊?那當然是選擇帶著仲卿和去病他們一起去監督其他人一起治理京中水患咯。
你們京師都淹了,還有時間關心彆人住到哪裡去?不治水嗎?
聽到天幕的狄青心態卻比前朝其他人的心態平靜多了。
習以為常了。
這理由又有什麼奇怪的,比這更離譜的彈劾理由他又不是沒聽過。
【總而言之,如此這般,最終狄青無罪被貶,外放出知陳州。
上任不過半年,狄青便因嘴角生毒瘡,病逝了。
而十一年後,那位北宋唯二還算有點強國強軍夢的宋神宗格外懷念這位從未謀麵過的宋朝名將,還將狄青的畫像放進宮中,親自書寫祭文。
不過很可惜,雖然宋神宗自己雄心壯誌,一心想要武力征服西夏,但是一方麵國無可以運籌帷幄的主帥人選,另一方麵宋神宗也錯誤地高估了北宋的軍事效率,操之過急,最終獲得靈州戰敗。
不死心的宋神宗又花費數年築造永樂城,又因主帥派遣錯誤,屢次不聽副將建言,數次貽誤戰機,最終導致永樂城守軍全軍覆沒。
兩次出擊西夏都獲得慘敗,損兵六十餘萬,三年之後,宋神宗也抑鬱而終了。】
聽到自己最終還是因為這些可笑的彈劾被外放了的狄青直接心灰意冷了。
雖然天幕說十一年之後他大宋會出一位懷念自己,聽起來還有幾分鬥誌的官家。
可……
那個時候,朝堂之上的文官難道就會看得起自己了嗎?
恐怕最終也隻有一條貶謫之路在等著他吧。
而宋神宗一朝的文官們目光灼灼。
狄青被貶十一年之後?可不就是如今嗎?當今不也正是格外推崇新法,可不就是為了對西夏作戰做準備嗎?
趕緊上書啊,沒聽見天幕說什麼嗎?說他大宋要傷亡六十萬大軍呢!
這仗絕不能打。
【所以說,宋朝之兵力孱弱,這所謂的“祖宗之法”是為其根源。許多人認為,自宋太|祖開始,宋朝便已經開啟了重文輕武的史詩級戰略決策,是為“祖宗之法”。
畢竟杯酒釋兵權可是宋太|祖最知名的曆史事件之一,僅次於黃袍加身。
杯酒釋兵權其實是宋太|祖為了收歸禁軍兵權而做出的政治行為。
實際上,杯酒釋兵權與許多人想象中不同,其實是一種經濟贖買政策,即以土地和財務購買禁軍首領手中的兵權,這也為後來有宋一代的將領普遍熱衷於兼並土地的愛好埋下了伏筆。
懂了,其實你們趙宋後世子孫喜歡拿錢保平安的小習慣是祖宗遺風吧?】
趙匡胤拍案而起。
胡說八道。
他跟那些不肖子孫才不一樣。
說誰重文輕武呢?雖然他的確對武將有所提防,但是他本人就是武將出身,又怎麼可能看不起武將呢?
他才沒定過這什麼重文輕武的祖宗家法,這是汙蔑!
【而且,宋朝“守內虛外”的軍事行為開端正是在太|祖朝。其實這也有一定的現實原因。北宋與前麵的漢唐不同,還是遵循了五代舊例,定都於開封。而開封曆來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所以若想捍衛首都,那必須在開封附近放置重兵把守,守內虛外是難以避免的結果。
從地理因素而言,開封是有其先天缺陷在的。
其實終太|祖一朝,一直有遷都的爭論,隻是最終還是妥協,沒有選擇遷都。
不過,放不放置重兵關係也不大,反正會有人開城迎接的。】
雖然開封易攻難守,可是自百年前開始,舉國上下財政已然漸漸依賴江南之經濟。
而若僅僅通過漕運,又如何能將江南之物資運送到長安或洛陽去呢?
開封已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然之前那些五代君主也不是傻子,為什麼還是選擇了建都於開封呢?
但是……
等等,什麼叫有人會開城迎接啊?
【但實際上,宋朝的許多,譬如“守內虛外”啊,甚至於“斥地為敵”的光輝的祖宗之法的許多弊政來源,還得看我呆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
當然了,宋太宗還隻是個開胃菜,宋朝的皇帝,那絕對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啊。
譬如宋太宗那位以一己之力玷汙了整個泰山的兒子宋真宗。】
玷汙了整個泰山?
什麼意思?
等等,泰山?!
剛自導自演搞完所謂“天書”等祥瑞,準備大刀闊斧去封禪的趙恒:???
他爹不就是太宗嗎?
難道天幕說的是他?
胡說八道,他有天命在身,怎麼能說是他玷汙了泰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