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 趙構他是傻逼,但是他絕不是傻子。因此在南宋初期,尤其是政權還尚且在風雨飄搖之中的時候, 雖然也總是努力給武將們拖後腿,但是總體而言, 竟然還勉強算是有過一段君臣相得的時期, 雖然很塑料就是了。
譬如他曾經給嶽飛親自手書“精忠嶽飛”四個大字並做成旗子送給他。也曾格外肉麻地說過一些“聽飛號令, 如朕親行。”“有臣如此,顧複何憂。”之類的屁話。
甚至還曾經評價嶽飛是自己的衛霍之類。看起來是不是還挺像是這麼一回事的哈。】
一段話, 讓四個人為之破防。
趙構:說誰是傻逼呢?還說朕說的話是屁話?
劉徹:???朕的兩位當世無雙的大將軍也是你這種人能評價的?還要不要點臉啊。
衛青、霍去病一時之間沉默了。
這個皇帝在說什麼鬼故事啊。
衛青還勉強能夠保持鎮定安穩跪坐於席上, 霍去病已經驟然站起了身。
他箭呢?
實在是手太癢了。
【嶽飛是衛霍之才這固然毫無疑問, 嶽飛也有衛霍之誌,驅逐北虜於大漠以北。並且始終以衛霍為自己的目標。曾經親口說過:“衛青,霍去病將之典範,吾當效之。”
並且以霍去病的典故拒絕了宋高宗在杭州為自己籌建上等府邸的舉動, 辭謝道:“北虜未滅, 臣何以家為?”
但趙構你要不要看看自己是什麼貨色再說這種話, 實在是登月碰瓷了謝謝。
被你這麼一評價,感覺三位將軍的逼格都降低了不少,選擇拒絕。】
天幕替自己說出了心裡話,劉徹心裡痛快了不少。
真是的, 既然這個趙構這麼不是東西, 這個嶽飛又如此仰慕他的兩位大將軍,怎麼就沒有投生到他大漢來啊,朕絕對會讓你賓至如歸,完成自己的夙願。
莫說是驅逐北虜於大漠以北,愛驅逐到哪就驅逐到哪, 朕絕對不會乾涉的。
等本次天幕內容結束他就給天幕發上一道求賢詔,讓她代為轉達一下。
就算沒辦法把人挖過來,惡心惡心那個渾蛋皇帝也不錯。
一定要讓那玩意知道,朕非常討厭他碰瓷自己的兩位大將軍的行為!
【尤其是宋朝剛剛南渡,還沒站穩腳跟,就已經借著要抗金的由頭大肆在民間搜刮,南方百姓稅賦過重,苦不堪言,沒多久便掀起了數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
再加之之前從北方撤退之時被擊潰的散兵無處可去,落草為遊寇,到處擄掠。這些所謂“內患”也都須得仰仗各位將領。對外唯唯諾諾,對內重拳出擊,這就是宋朝皇帝的本色。因此這種內亂才是大慫皇帝們真正心心念念的戰績。
因此之故,才會出現方才提到的那些“溫情片段”。】
聽到天幕所言更是出離憤怒的杭州民眾們愈發憤慨。
沒錯,壓根就沒把搜刮去的錢財花到前線戰場之上,朝廷又憑什麼如此大肆斂財?
收稅時一副正氣淩然的樣子,但實際又是怎樣一副場麵呢?
好一個對外唯唯諾諾,對內重拳出擊,這說得不正就是他們那高高在上的官家嗎。
【但是比較可笑的點在於,宋朝中央自己無力製服遊寇及起義兵,隻能放權默許那些南渡大將們將遊寇與農民起義兵收編於自己麾下,生生變成了私兵製,軍隊之間互相隻稱對方為某家之兵,譬如赫赫有名的嶽家軍與韓家軍。
收編的那些將士們自然也隻忠於自己信奉的主將,因此,宋朝朝廷深感不安,削兵權的屠刀已在背後悄然舉起。
要不說塑料南宋君臣情呢,這不是開玩笑的。】
李世民是真的不理解。
你宋朝皇帝連完全不聽君命,棄舊都於無物的杜充都能欣然接受,怎麼現在想起來防備武將了?
軍隊之中隻忠主將不忠君王是為什麼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劉徹更是嗤之以鼻。
沒見過有人這麼削兵權的。
他現在開始深深懷疑了,不會之前天幕敗壞的自己搞武將的名聲就是你這個宋朝給他敗壞的吧。
感覺你們宋朝是很有這個前科的。
【紹興四年,終於掃清了境內遊寇與起義軍之後,嶽飛上書請求收複由金朝扶持的,在北宋故地建立起來的偽齊政權。其戰略意義自然是要讓南宋政府成為中原地區唯一合法的政權,那麼下一步就可以收複中原失地了。
但趙構本人此刻已然是那種聞金色變的程度,心裡已經認了北方的金國作親爸爸,雖然最終應允了嶽飛出兵襄漢的請求,但是額外嚴肅叮囑他,讓嶽家軍不得提及任何北伐或者收複汴京等言論,且行兵隻許以收複六郡為限,否則,“雖立奇功,必加爾罰。”
說實在的,這種內容的詔書我是第一次見。】
彆說是天幕背後的人了,這種詔書他們也沒見過啊!無數將領們十分震撼。
哇你們宋朝這種消磨士氣的話就這麼公開的放在詔書裡說嗎?是生怕自家軍隊打得贏是嗎?好奇怪,真的好奇怪。
嶽飛與韓世忠等人:……
這種不是日常操作嗎?
不過,天幕是一點臉麵都不給他們官家留啊。
不僅要把這種詔書內容分享出來,還帶添油加醋分析官家內心想法的。
雖然分析的很對就是了。
當然,這話他們最多也就是在心裡念叨念叨而已。
尚未至紹興四年的嶽飛已經在心裡盤算起來了。
即便受困於君命,隻圖謀偽齊六郡,也可奪下襄漢。襄漢在手,自可聯結川陝,則進一步可趁官家對金國幻想稍減之時北圖中原。
則舊都收複在望。
【嶽家軍軍紀嚴明,又在嶽飛的帶領下神勇無雙,不出三個月,便已悉數收複襄漢六郡。
在此次戰役之中,年僅16歲的嶽飛長子嶽雲也展現出了其超凡脫俗的軍事才能。在隨州城手持兩錐,第一個登上城,勇冠三軍,與張憲等人合力攻下隨州城,很快又攻下鄧州。
按照功勞來說,嶽雲當得第一。
如若不出意外的話,嶽家軍後繼有人,宋朝合該再出一員猛悍不下於嶽飛的又一員大將。】
原本無論聽到宋高宗如何畏懼金國尚能安之若素的嶽飛此刻終於有些繃不住了。
什麼叫如若不出意外的話。
他嶽家這合該是出了怎樣的意外呢?
縱然官家執意與金國和談,未有收複之大誌,縱然官家已起收攏兵權之忌憚,但按他大宋之慣例,最終也該能保全上下才是啊。
嶽飛顯然陷入了深深的擔憂之中。
他可以舍生忘死,也不會後悔在雲兒十二歲之時便將孩子帶上戰場,若雲兒死於沙場,他彆無二話,但若事實並非如此呢?
而劉徹抓住的,顯然是另一個重點。
所以果然他之前的想法是沒有錯的。
仲卿的才能不在嶽飛之下吧,人家兒子嶽雲也能有此大才,衛伉為什麼不能有?
他對衛伉的軍事才能有所要求果然一點也不過分!
衛青:……
可是陛下你要不要看看伉兒十六歲的時候還在乾什麼啊!
不會打仗就是不會打仗啊!
【不出三個月,獲得此等前所未有之大勝,宋廷震驚。
宋高宗十分震撼,對手下臣子感慨道:“雖然一直聽聞嶽飛行軍嚴明,但是不知道竟然能夠破敵至此。”
那可不嘛,要不是你拖後腿,還不知道能打出怎麼樣的成績呢。
經此一役,年僅三十二歲的嶽飛因功得授清遠軍節度使之職,成為有宋一代最為年輕的建節武將。
原因嘛也很簡單,自從南宋穩定下來之後又開始繼續執行其原本的重文輕武的祖宗家法了,再想複刻這樣的傳奇,那自然是難如登天。】
何止於此啊。
嶽家舊例在前,又有多少熱血男兒能夠願意為國家拋灑熱血呢。
即便願意為國征伐,也不可能毫不考慮全家的身家性命。
再者說,朝堂之內,和談派勢力何曾消退過。
有識之士們對此也隻能深深歎上一口氣。
【在之後的三年之內,嶽飛又再次兩度北伐偽齊,在紹興五年北伐之時,恰逢母喪,嶽飛又因悲痛目疾複發,因此原本打算為母守喪,因此數次上表請辭。
朝廷固然不許,再三催促,嶽飛隻好頂著嚴重的舊疾上了戰場。
然而,在連續取得幾次大捷之後,趙構對其反應卻十分平平,表示自己當然不是吝惜獎賞,是要仔細問明白嶽飛的種種舉措再行封賞。
對於嶽家軍的糧草後勤也不甚上心,於是嶽家軍孤軍困於陝西山區,最後隻得退回鄂州,一些已經收複的失地得而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