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囂張的漢使,那就不得不提到出使朝鮮邀請朝鮮王來漢朝朝覲被拒,因此在回程路上將朝鮮國的送行官員殺了的漢使涉何了。
值得提一嘴的是,其實這位漢使在朝鮮國的時候也非常囂張,畢竟他本次出使的原本任務就不是什麼“和平友好”的談話。
漢朝此次派出使節,原本就是為了前往朝鮮譴責時任朝鮮國王總是悄悄摸摸從漢朝接納流民。人口,在那個年代,可是一項重要的資源呢。
但是發生了這樣的悲劇,漢武帝當然不可能置若罔聞。
漢朝中央的反應是……
嗯,沒有反應。
甚至看熱鬨不嫌事大地將涉何任命為遼東都尉,嘿,一天到晚地就讓人在朝鮮眼皮子底下轉悠,火力那是吸的滿滿的,很難讓人懷疑這不是故意的。】
劉徹默默感受著身邊人有點蠢蠢欲動,但是到底不敢如此肆無忌憚,隻是仍舊裝似無意地落到自己身上的視線:……
怎麼,朕在你們眼裡就這麼沒有信譽嘛?
雖然聽起來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不是故意的。
但是!
既然是中央下達的命令,他不相信,朝中其他人沒有責任!
就算沒有,他說有,那便也是有的。
確信。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涉何便被憤怒的朝鮮人越境而殺。漢朝也因此喜提出兵的正當理由,於是開始了討伐朝鮮之戰。
漢使大多都是一次性的,可謂是誠不欺我。
就連班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大漢的使臣很多時候,是有那麼億點點的不講武德啦。
儘管朝鮮和南越之滅國,都是從一次外交活動開始的,但是這些對於當時的漢朝而言,不過是一場插曲而已,漢朝真正的外交重心,那還是在放在了西域三十六國之上,畢竟這在匈奴敗退漠北之前,是其重要的支柱,而在敗退漠北之後,又是匈奴最後的生命線。
漢朝有為之君自漢武帝起,都對經營西域有著濃厚的興趣。】
班固並沒有想到在講漢使的時候還有自己的事,聞言一時之間有些沉默了。
雖然他真的已經很努力了,但是……
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啊。
他們漢朝的使臣有些時候的行為確實有些讓人難以文雅描述,知不知道這樣讓他們這些想要歌頌大漢的史官很難做的啦?為他們平添了多少麻煩啊。
就不能隱蔽一點嘛!
劉邦:……
這是他們沒興趣嗎?這是他們沒法有興趣啊!
自從聽天幕說了在大漢的西邊還有這麼多國家之後,又恨不能把輿圖直接畫到自己臉上,他能沒興趣?
【無數漢朝使團往來穿梭於西域與長安之間。趕上湊巧的時候,一年之中能同時有十幾個使團動身出發。史書上說漢使團們甚至可以遙遙相望於道。
不過也許正是因為使團數量龐大,人員混雜,
一個使團多則數百人,少也有百餘人。因此縱然有漢一朝出過許多知名的漢使,但是漢使的總體質量仍舊嚴重參差不齊。
再加上漢使的遴選標準那是相當兒戲的。
漢使的成員之中有很多都是地方遊手好閒之輩,會乾出跟當地人打架鬥毆的事件也不足為奇。】
劉徹:???
誰還不知道嗎?他們漢使靠的就是走量啊。
再說了,出使一次西域,一個弄不好有可能要七八年才能返還故鄉,如果不是原本就已無甚牽掛,又會有多少人跟張騫一樣願意將自己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交代給西域的漫天黃沙之中呢?
怎麼就叫兒戲?天幕可太不會說話了。
他們這明明就叫人口再利用嘛。
正好還能順便試探一下西域各個國家的忍耐度。
所謂“霸王道雜之”,這種手段當然不能僅僅用在自家的臣民身上吧。
觸目所及,漢使所至之處,統統都要給安排上!
【不過雖然漢使作風彪悍,但是處在由上到下都十分彪悍的漢朝,那就並不顯得有多麼突兀。
有人曾戲言,漢朝的許多使節,那可真是人乾的事一件不乾。
這我可就不太認同了。
其實漢使還是乾了很多人事的。】
他們大漢怎麼就由上到下都十分彪悍了?
漢朝的臣民不理解,他們大為震撼。
【且不說那些宏遠的政治目標,通過外交與軍事的兩根大棒,是吧,兩征大宛。雖然戰爭的損耗遠遠超乎漢武帝的預想,但是對於西域的局勢可謂是定海神針的存在,啊,當然,對於漢使在西域愈發囂張的氣焰也是定海神針般的底氣。
畢竟漢軍凱旋之時,沿途的西域諸國紛紛派遣子弟前往漢朝朝見天子,嗯,順便留在長安當人質不走了的那種朝見。
從此,之前那種漢使團食宿自負,匈奴使臣飽受尊崇的場麵那是一去不複返了。
西域諸國逐漸依附於漢朝,有漢一代,沒有太大的反複。】
劉徹沒有太大的意外。
雖然他早已知道之後自己的戰爭遠沒有如今的順利,也已經在考慮未來的部署。
不過……
如果已經決定要打,那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半途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