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在位期間,將“宦官專政”發揚光大。赫赫有名的操縱軍政大權,甚至成為了兵部尚書的李輔國與統帥神策軍,以專橫跋扈名揚史冊的魚朝恩都是肅宗李亨朝的宦官。
而且,或許是因為親爹信賴邊將而導致安史之亂,唐肅宗顯然對於這些將領失去了自己的信任,但是他是如何做的呢?
隻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竟然是選擇不給幾十萬大軍設置統帥反而設置了宦官擔任監軍,宦官對於軍政的參與度那隻能說是非常具有存在感。】
李世民:……
武則天:……
他們沒彆的好說,隻能說,真的對於李唐家的後人的水平開了眼了。
李家皇帝還有救嗎?
看來是沒有了。
李亨則忍不住為自己辯駁。
他那也是迫不得已好嗎?
畢竟自己的上位,李輔國本就是一大功臣,自己也已無法撼動。
何況……
安史之亂還不夠混亂嗎?要是再多整出一兩個節度使來,他還要不要活了?
【而且李亨作為一個皇帝,眼光不可謂不短淺。一味隻想著儘快奪回長安和洛陽以彰顯自己的能力,在安祿山被兒子殺害,叛軍不穩定的情況下喜提兩場慘敗,將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家底一打而空。
最終隻能向回紇借兵。
請神容易送神難,除了放任回紇軍隊在攻克洛陽之後大肆擄掠三天三夜的約定之外,回紇也成為之後唐朝需要不斷拉攏與妥協的對象,邊境不堪其擾。】
放任回紇大肆擄掠?
還是擄掠的洛陽?
洛陽在大唐人眼中是什麼意義,沒有人能夠比唐人們更加清楚,之前他們不知道也就罷了,如今知道,回紇在洛陽做的那些暴行,他們的陛下,他們的朝廷竟然原本就是知曉的。
這如何能不讓他們感到膽寒呢?
李世民早已被這後世子孫的種種下飯操作給整沉默了。
向回紇借兵?
虧他們做得出來!
回紇那些外族的胃口他是再清楚不過了,如今還貿貿然便被扯進了他大唐的內政之中來,之後的氣焰豈不是更加囂張?
【再加之雖然李隆基事後迫不得已首肯了這位貫徹了老李家優良傳統的好大兒,但是卻怎麼可能舍得放權?
一時之間,一個大唐,兩位話事人,怎麼可能不混亂呢?
一邊打仗一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派係鬥爭,導致大唐手握兵權的那些人都陷入了爭鬥與觀望之中,釀成了許多悲劇,比如幾乎被打成了空城,隻能“人相食”,卻也沒能成功等來援軍的睢陽,正是大唐內鬥的犧牲品。
一座堅守了十個月的睢陽,在唐朝那些當權者的鬥爭與冷眼旁觀之中,孤軍奮戰,最終城破之時,城中竟然隻剩下了寥寥數百人。
睢陽攻破十天後,洛陽終於第一次被收複。】
???
第一次被收複?
難道還有第二次?!
武則天更是忍不住嗤之以鼻。
這李家的後代,還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這個宮廷政變的水準不行啊?
一個合格的太上皇,怎麼可能讓他還有機會接觸到政事呢?
太上皇,就應該讓他當個合格的活死人。
幾乎隻是通過天幕幾句簡而言之的敘述,她便已經能夠拚湊出一個大致的真相了。
隻是……
一座城池,最後隻剩下幾百人,饒是武則天,也忍不住感到觸目驚心。
李隆基!他必須死。
他還是早點跟他未出世的孩子一起陪葬算了。
【是的,畢竟洛陽很快又因相州之敗被“安史之亂”之中的另一位史思明以少勝多再次落入叛軍之手,唐軍與叛軍再度進入了拉鋸膠著時期,這一僵持,就是三年。
終於,沉迷內鬥折騰的唐玄宗和唐肅宗前後腳一起離開了人世。在唐代宗上位之後一年,唐朝才最終結束了安史之亂。雖然由於大規模抽調軍隊北上,導致給了宿敵吐蕃以機會,從西麵打來,長安再度淪陷,唐代宗轟轟烈烈的開啟了天子二逃,但是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畢竟安史之亂還是平定了嘛,確信。】
好家夥,所以前麵打了半天,竟然連一半都沒打完?
後來那些皇帝都在乾什麼東西?
李亨:???
什麼?
他竟然跟他爹前後腳一起死的?
那豈不是這輩子都活得太憋屈了一點吧。